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货币云南史│一段被埋藏的红色金融秘密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洪沂 2024年04月26日 17:44

  编者按:

  读书,修身养性,知史明理,辨识规律。

  2024年新年伊始,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新年第一课”首次提出,意味深长。当我们从货币和金融的视角去审视古往今来的社会变迁,或能管窥金融强国建设的路径,并能从中,深悟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髓要义。

  2024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新网、云南网、《滇云艺海》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系列专栏“货币云南史”,从《货币秘密 云南金融往事》一书中,一起品读货币边疆三千年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新网云南新闻4月26日电 题:货币云南史│一段被埋藏的红色金融秘密

  作者 陈保邦

  扁担银行在云南留下的足迹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家用扁担挑起的银行,就已经随着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启了仅属于它的“移动银行”。

  它,就是当时世界上较小的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当我们顺着红军长征走过云南的足迹,遇到一张张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布币、纸币、公债券、借谷证和借米票等红色金融票据时,无不感叹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熟练运用金融工具筹集粮款,保障着数万红军后勤供给的金融智慧。

  这个挑在扁担上的银行虽然小,但能量巨大,创造了一个个在金融史上完全称得上典范的融资奇迹。

  循着红军“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长征路线,我们从著名的扎西会议旧址昭通威信启程,一路追寻扁担银行在云南留下的足迹。

  在威信县文物管理所,一张字迹斑驳的布币映入眼帘。

布币正反两面(威信县文旅局供图)
布币正反两面 威信县文旅局供图

  长征途中,在后勤保障尤为困难的背景下,扁担银行就地取材,以白竹布为原料印制出票面为壹串、贰串、叁串、拾串和壹圆5种布币,向老百姓换取粮食等生活用品,并承诺这些布币可随时兑换成流通的银圆。

  扎西会议期间,三位居住在威信大河滩何家硐楼的红军女战士离开时,悄悄把布币放在了老乡家。这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红色意志的布币,被老乡当作传家宝珍藏了起来。

  寻甸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里,保留着的一张张借谷证、借米票,不仅解决了当年红军路过此地时供给不足的问题,还为红军战略转移、巧渡金沙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物资保证。

  布币、公债券、借米票和借谷证,本身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从今天的金融视角看,这些泛黄的票证,其实质就是银行本票或承兑汇票的雏形,以信用作担保,老百姓可以凭借票据,于“承兑到期日”请求支付款偿还粮食。唯一的区别是这些红色票据上并没有载明“承兑日期”,但所有出借粮食的老百姓都知道,那一天必定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柯渡的老百姓本可以凭债券、借谷证、借米票得到政府承诺的人民币和粮食,但因为对红军一直心怀情感,一直舍不得放弃手中的票据。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相遇。

  红军从皎平渡渡江北上时付给船工的几枚银圆,永远留在了禄劝这片土地上,向人们诉说着红军依靠当地老百姓巧渡金沙江的传奇故事。

红军长征过禄劝遗留的银元
红军长征过禄劝遗留的银元

  这些珍贵的红色金融货币和票证告诉我们:红军来过,扁担银行曾经来过;红军留下了佳话,扁担银行留下了诚信。

  为确保信用,红军对于老百姓支援的粮食等物资物品,都会按市场价留下钱物。由于纸币、布币等票据不方便在敌占区流通,为不使当地群众受损,红军每每撤离时都不忘在当地设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兑换处,将发行的纸币、布币、公债券回笼,将银圆和食盐等紧缺物资兑换给老百姓,扁担银行用良好的诚信回馈百姓,完美地完成了一次次货币和票据的流通周转。

  在威信县双河镇,至今流传着一段佳话:罗炳辉将军的部下曾借用老百姓的一口铁锅做饭,不小心打破了,红军执意赔付了3枚银圆。

  扁担银行的故事和这一枚枚珍贵的红色金融票据,见证着金融助力红军走向胜利的艰辛历史,也折射出浓厚的军民鱼水情深,折射出老百姓对红军的信任与支持,更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两次革命公债 一抹敌后金融印记

云南人民革命公债
云南人民革命公债券
云南人民革命公债券
云南人民革命公债券

  文山州丘北县档案馆里,几张发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发行的云南人民革命公债券瞬间映入眼帘。

  在解放战争后期,为解决经费困难,边纵部队在滇东罗平县和滇东南文山红河一带先后两次发行革命公债券,用金融力量助推了云南解放战争进程,在中国红色金融历史中烙下深深印记。

  珍藏于丘北县档案馆的云南人民革命公债券为第二批次发行,印有毛泽东主席头像的伍拾圆券,使丘北人民第一次看到了伟大领袖的形象;伍圆券的小二黑结婚图、妇女纺织、农具锄头等朴素场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

  珍藏于曲靖市师宗县党史办的解放公债券,纸质薄如暗翼,存世稀少;弥勒、泸西版本的云南人民革命公债券为红色印刷,现存于石林县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革命公债的兑换作出了细致的规定保证信守承诺,保证了购买公债券的老百姓利益。

  云南第一张红色货币闪现勐海茶山

  在发黄的《云南金融志》中,我惊讶地发现,云南第一张红色货币闪现于西双版纳新六大茶山的佛海(今勐海)。

  1947年至1949年间,在解放战争激战正酣之时,中共滇南地下党组织就派遣多名党员渡过澜沧江以南,抵达车里(今景洪)、佛海(今勐海)、南峤(今勐遮)三县发动群众组建地下党武装,建立红色根据地。当时车佛南地区情况异常复杂,边纵部队虽然夺取了县城,但边境沿线集聚着的国民党在乡军人与地方反动武装、自卫队叛军里应外合,已经解放的南峤(今勐遮)县城失守,驻守的边纵部队被迫转移到佛海(今勐海)县城,拉开了历时三个月的佛海保卫战。

  500多名边纵战士面临缺钱买粮购药的困境,党代表邹垲夫、司令员鲁文聪受报纸上解放区发行红色货币的启示,决定用上级党组织从磨黑支援运来的1万多斤食盐作保证金,发行流通券,购买所需粮食、药品等战时物资。

  1949年12月佛海县城的一个街天,在零星的枪声中,车佛南流通券正式发行,由于当地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发行前宣传工作也做到家喻户晓,流通券得到广泛支持,屠户肉案、饮食小摊、商店门铺纷纷使用作为支付媒介。

  佛海县人民政府专门在县城闹市腾出铺面,成立车佛南流通券发行局及售盐处,规定食盐只能用车佛南流通券购买,而且价格非常优惠。民众可先将部队急需的粮油蔬菜和草药卖给发行局,取得流通券后再到售盐处以优惠价格购买食盐。

  一时间,车佛南流通券发行局和售盐处门庭若市,赶街的农民纷纷拉来大米、猪肉,挑来蔬菜、草药兑换流通券,再用流通券买回家中急需的食盐。

  车佛南流通券就这样成为云南地方县级红色政权发行的第一张具有货币特征的纸币,从发行到边纵部队撤出佛海县城,共发行2.3万元,有效解决了守卫部队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供应。

  1950年5月,佛海县人民政府成立。6月,中国人民银行佛海县支行遵照当初的承诺,开始收兑群众手中的车佛南流通券。作为边纵战士生存的经济生命线,车佛南流通券意味深长,作用非凡。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还未真正找到一张当年的车佛南流通券。(完)

  作者:陈保邦

  中国金融作协理事,中国农业银行作协副主席,云南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理性从事金融,感性慢游文化,曾出版《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金融中的文化》等作品。

  相关链接:

  货币云南史│一枚钱币窥见历代王朝兴衰

  货币云南史│一家银行隐藏金融智慧力量

  货币云南史│一纸股票托起百年民营铁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