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嵩明杨桥大花蕙兰如何“香”飘世界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洪沂 2025年11月05日 15:05

  中新网云南新闻11月5日电(祝大晨)在昆明市嵩明县杨桥街道的智能温室大棚中,大花蕙兰静待绽放。这一抹芬芳,见证着杨桥从“提篮小卖”到年产值超2亿元、全球市场占比约10%的产业雄心,架起了一座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化的“产业之桥”。

  科技“破壁”

  从“种花卖花”到“育种供苗”的转型跨越

  “以前一棵苗三五年才开花,如今最快两年半就能上市。”嵩明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明道出了产业升级的密钥——一项由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该技术成功将大花蕙兰的生长周期缩短至2.5年,并使成品花数量提升35%,实现了企业利润的翻番。

  这项关键技术更被无偿推广至整个辖区。在其驱动下,大村子社区花卉亩均产量大幅提升50%,年产出优质蕙兰达260万盆左右,推动社区花卉总产值持续攀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提速的同时,企业每年引进上百个新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已转型为区域性种苗研发与供应基地,每年向全国发出400万株优质种苗。一场“速度革命”与“品种革命”,正推动杨桥从“种花卖花”走向“育种供苗”,诠释科技赋能农业的现实路径。

  平台“聚智”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的生态构建

  大花蕙兰在杨桥的规模化种植已走过十余年,而真正的质变发生在近五年。随着国家级科技小院“云南嵩明兰科花卉小院”获批落地杨桥大村子,杨桥街道大花蕙兰产业创新模式从“企业单点突破”迈向“区域系统赋能”。

  云南绿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先进设备和自建研发平台,实现石斛兰年产量超40万盆,并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共建多个产学研基地,先后获评县、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院不止于挂牌——高校导师、农科专家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年均解决生产难题超千个,真正让科技在泥土里扎根。

  同时,企业先后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为“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花卉研发中心科研基地”和“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推动种植从“凭经验”走向“靠数据”,更在种质资源创新、高效繁育技术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出口标准符合率可达到70%至80%。一个贯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的创新体系逐步成型,为“花乡杨桥”品牌筑牢基石。

  党建“聚力”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共荣”的引领之路

  2021年,杨桥街道成立大花蕙兰协会并同步建立联合党支部,构建“党建+产业集聚+人才培育+科技赋能”发展模式,通过整合30余家大花蕙兰企业资源,推动技术、市场、品牌共建共享。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协调企业抱团发展,曾一次性完成5万盆大花蕙兰出口越南的订单。“党组织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李永明说。

  在党组织引领下,2022年大村子社区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2023年,黑营盘、西山社区双双获评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杨桥路径”愈发清晰。

  近年来,协会还联动会员企业捐赠善款,资助辖区困难学子圆梦大学。从技术共享到公益反哺,党建引领的“杨桥路径”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电商“架桥”

  从“提篮小卖”到“云上开花”的销售变革

  “三、二、一,上链接!”在“云山之兰”直播间,主播杨小哥与小倩手持大花蕙兰,正通过镜头向全国观众热情推介。作为“宝妈”直播团队中的“黄金搭档”,她们在年宵花销售旺季创下日均1500单的佳绩,让大花蕙兰搭乘“电商快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电商赋能的不只是销量。2023年,嵩明博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随着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订单农业+基地直发”模式让产品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更远销东南亚市场,持续提升“云花”品牌影响力。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联通的不仅是千家万户的需求,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宝妈”直播团队月收入达5000—8000元,带动300余人常年就业、超1000人季节性就业。从“提篮小卖”到“云上开花”,电商不断成为杨桥大花蕙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花开“富民”

  从“务工农民”到“技术骨干”的人才蝶变

  产业的繁荣,最终落脚于人的发展。在杨桥,大花蕙兰不仅绽放出“美丽经济”,更铺就了一条从“务工”到“技术”再到“创业”的成长路径。

  黑营盘社区弥山农业科技发展昆明有限公司的王申华在大花蕙兰协会支持下自主创业,年均售出4万盆大花蕙兰,营业额达300万元;在李永明的基地里,8名技术、管理人员月薪4000元到1万元不等,更有10余人学成技术后返乡创业。其中,张金玲从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年薪30万元的基地场长;杨秀华则从日薪20元的学徒,发展为年纯利超200万元的种植户,每年还为工人支付100多万元的工资。

  这些鲜活的故事,串联起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杨桥的大花蕙兰产业,正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与驱动力,深刻改变着人的命运,书写着乡村振兴中“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

  秋日暖阳下,杨桥的万亩花棚中,新一轮花期正悄然酝酿。从科技突破到直播变革,从人均年收入2.5万元到产值超2亿元——一朵花的“出圈”之路,正是杨桥“扬”帆奋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