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10月22日电 (尚丽娟)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新疆卷烟厂卷包车间机器的轰鸣声里,操作工金福鹏正专注调试新设备的参数。身旁的辅助操作工王小龙凑上前,指着操作屏轻声道:“这个新参数的校准逻辑,还是得再跟你学学。”
谁能想到,如今虚心请教的王小龙,曾是金福鹏入门时的师傅。而当年连老设备按钮都认不全的金福鹏,如今已成了王小龙的“新老师”。

差一毫克也不行
2020年,刚退伍的金福鹏进入新疆卷烟厂卷包车间,成了王小龙的徒弟。从事设备操作30年的老师傅王小龙,是车间里响当当的“质量标杆”“质量信得过机台”称号得主。
金福鹏至今记得,第一次调整设备关键参数时,差了零点几毫克他就想结束操作。
这时,王小龙拿起一支产品递给他,严肃地说:“你看,每一支产品体现的都是咱们的专业和责任。一支差一点点,一万支呢?质量的事儿可不能有‘差不多’的念头。”
从那之后,王小龙的“较真劲”成了金福鹏的“必修课”。
保养设备时,王小龙老带着金福鹏往设备不起眼的角落里钻。譬如,当见到传输辊上粘了点胶疙瘩,王小龙总要讲:“这胶就像链条上卡的石子,会影响纸的输送。机器稳不稳,就看这些小地方。”

点下屏幕就行
四年一晃而过,金福鹏带着师傅教的严谨劲儿,以及对机械的浓厚兴趣,在2024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还在2025年8月通过选拔考试,成功晋升为后备修理工。
随着行业发展,数字化、自动化成了新设备的标配,那些曾经靠手感、听声音、凭经验的操作逻辑,渐渐被屏幕上的参数所取代。这对和机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师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于是,王小龙总往金福鹏的新设备旁跑。这个曾经手把手教金福鹏辨认每一个按钮的人,现在常常站在金福鹏的新设备旁,看着他在屏幕上点点划划,眼中既有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
有一回,设备突然卡壳,输送口堵得严严实实。王小龙下意识按老习惯伸手去掰防护门,可那门纹丝不动。金福鹏快步上前,拉过师傅的手往屏幕上指:“师傅,别急,新设备是自动的。您看,长按这个上升键,门自己就会开。”说着,他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按,防护门慢慢升起。
王小龙感慨:“真方便啊,以前费半天劲,现在点下屏幕就行。”
如今,向曾经的徒弟请教已成为王小龙工作的常态。他说:“一开始跟徒弟学,我还抹不开面儿。可他像我当年教他一样耐心,我才觉得学新东西比面子重要,不能让机器‘跑’在我前面。”

双向共成长
金福鹏调试新设备,王小龙凑在旁边记“校准步骤”“预警提示”;老设备出问题,王小龙又变回那个无所不能的老师傅,带着金福鹏排查故障。
金福鹏说:“师傅懂老设备的‘脾气’,我查半天的问题,他一看就知道症结。”王小龙说:“没小金教我,面对这新家伙,我真是一筹莫展。”
隔壁机台的操作工韩师傅,干了37年,也正跟“95后”的徒弟小苏学“分析数据”,而调试传统机型时,韩师傅依然是小苏心中的“定心丸”。
年轻人学先进技术,老师傅守质量底线,新旧经验交融,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接力。
现在,这样的“双向奔赴”每天都在车间里发生。从师傅带徒弟,到徒弟教师傅,那份藏在齿轮间的传承,在机器的轰鸣声里,愈发清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