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嵩明杨林镇两个村寨红托竹荪续写致富篇章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艳 2025年10月17日 12:01

  中新网云南新闻10月17日电 首茬竹荪丰收的喜悦仍在回荡,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核桃村、落水洞村的致富新篇章已再度启程!去年,红托竹荪种植成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闲置厂房变身智能菇棚的实践更是成效显著。如今,承载着经验与期待,第二批红托竹荪种植正式启动,在成熟模式与升级保障的双重加持下,两村共赴新一季的“致富之约”!

  首战告捷,第二批种植“零风险”起步

  首季红托竹荪的圆满成功,不仅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更验证了本土化、智能化种植的可行路径。去年,核桃村首期总投资108.3万元,实现收入34余万元;落水洞村总投资87.5万元,实现收入24余万元。 这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极大增强村集体发展信心,为第二轮的规模化种植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合作社在沿用首茬成熟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优化:提前订购优质菌包、升级精细灌溉系统、科学调整菌包布局,从源头到管护的每一环都精准施策,力求“少走弯路、稳增收益”,让二次种植底气更足、风险更低。

  智能护航,科技菇房筑牢“硬支撑”

  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智能化菇房在本轮种植中持续发力。立体层架整齐排布,纵向延伸种植空间,实现单位面积种植密度与产出能力倍增;环境控制系统对温湿度、光照与通风进行毫厘不差的精准调控,确保每一株竹荪都生长在“舒适区”;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远程监控、实时预警,实现“全天候、零距离”的智慧管护,真正让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强保障。

  共赢共富,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第二批种植,不仅是产业的延续,更是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实践。合作社积极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在菌包生产、日常管理、采收包装等环节,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数十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这一模式正稳步推动实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双赢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鲜活的内生动力。

  新一季的种植,是两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起点。未来,在科技赋能的驱动下,这朵“菌中皇后”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