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10月10日电(张雯清 张昆鹏)“我家今年种了19亩烤烟,预计烟叶收入12万元,少部分前作大麦卖了1.2万元,其余的用来喂猪、酿酒。”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车轴村村民和义才笑着算起收入账,“一块田两份收入,土地不歇气,我们的干劲也更足了。”
在玉龙县,像和义才这样种植烤烟的农户有7050户。全县10.1万亩烤烟种植区中,50%以上实行烟粮轮作,不仅保障了“粮袋子”,也鼓起了“钱袋子”。

这份“双赢”的背后,是各相关部门把粮食生产、烤烟生产纳入“重农抓粮”总体布局一体谋划的成果。 自2007年起,玉龙县当地农业及烟草部门提出“在小春提早播种大麦”的思路,从“产业布局烟麦互补、生产节令烟麦匹配、生产方式烟麦协同”的角度,选择早熟大麦品种,推广和落实“前麦后烟”轮作模式。
玉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生产经营股负责人罗坤介绍,今年与玉龙县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粮烟结合、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共同构建了“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技术协同”的工作体系。

在推动烟粮协作的过程中,玉龙县注重发挥基层自治的作用。各乡镇引导村委会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将烟粮协同措施纳入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觉遵守的种植规范。
“我们村在制定村规民约时,明确规定了烤烟前作只能种植大麦、油菜等指定作物,禁止种植影响地力的作物。”玉龙县黎明乡中兴村支部书记和云说,“同时,村规还对化肥农药使用品类及使用量做了限制,提倡施用农家肥,推进秸秆还田。”

这一做法得到了烟草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共同支持。县烟草公司技术人员定期入村开展培训,指导农户科学轮作、合理施肥,并对相应田块进行土壤检测,帮助村民精准控制农资使用。
“我们不仅要让农民增收,更要让土地永续利用。”罗坤表示,通过地膜回收、秸秆还田、农家肥施用等技术组合,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今年,全县烟田面源污染治理面积达8.2万亩,秸秆还田面积3万亩,有机肥施用面积2.5万亩,绿色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烟粮协作不仅是种植模式的创新,更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玉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和树根说。通过政府、企业与村委会的协同发力,烟粮产业正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让良田成为永续利用的优质资产,让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站在金沙江畔远眺,烟田与麦田交织如画,这片曾经的传统农区,正通过烟粮协作的生动实践,描绘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