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9月24日电 (石芮)近年来,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全县各项工作的主线,打造了“澜沧江畔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篇章。
澜沧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站在政治高度与全局视野把握民族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任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十四五”规划,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部门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截至目前,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53个单位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10个集体和16名个人受到全国和省级表彰。

澜沧县坚持把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变为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坚持深入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积极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通过“小手拉大手”把说好普通话延伸至每一个家庭,搭建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澜沧,是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蕴藏璀璨的民族文化、醇香的千年古茶和悠久的历史遗迹。全县约有20万14岁以上的人会跳各民族舞蹈,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澜沧,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将发展作为破解边疆民族地区难题的“总钥匙”,推动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澜沧景迈机场顺利通航,思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普洱市首位。这些贯通拉祜山乡的“生命线”,不仅激活了地方经济命脉,更凝聚起各族民众的力量。大家在团结奋斗中携手共进,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着边疆发展的新篇章。

在产业升级、项目布局、资金保障等方面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和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依托中央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东西部协作机制,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推进“一县一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先后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国家级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称号。
澜沧县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景迈山被命名为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普洱景迈山古茶文化景观入选“2024年度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
如今的澜沧,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正成为投资热土、兴业沃土、创业乐土。众多知名企业纷纷扎根于此。2023年以来,新签约投资协议41个,协议总投资105.05亿元,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外产业到位资金45.06亿元。澜沧正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开放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澜沧县依托丰富文化资源,聚焦“澜沧江畔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以景迈山、老达保为载体,通过扩塔节(春节)、阿朋阿龙尼(葫芦节)、山康茶祖节等节庆活动,以及澜沧街、边民互市街等交流平台,有效促进县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澜沧街每周赶集人数约5万人,形成辐射影响周边县市的繁荣场景。2023年,澜沧街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酒井乡老达保村坚持走民族文化发展之路,通过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打造“快乐拉祜”品牌,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到全国,走向世界。截至目前,老达保完成就地演出1091场次,接待游客19.6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538.06万元,综合收入1183.41万元。
景迈山以茶为纽带,深化“同种一株茶、同饮一江水、同住一个村”等共同体实践,强化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通过开展穿越古茶林徒步、农耕文化体验、篝火晚会等活动,打造乡村游、自驾游精品线路,开发民族服饰、竹编工艺等文创产品,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文化魅力。2024年,景迈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同比增长33.52%;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双向转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典范。
澜沧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各族公民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与义务对等。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法制进乡村”“巡回法庭走边关”等系列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建立四级协调处理涉民族因素影响团结稳定工作机制,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和“军警地”共建,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构筑起国门强点、村寨连线、全域成面的固边屏障。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村集体公益事业等纳入网格化内容,紧盯群众救助投诉和问题隐患排查化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闭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日常问题在一线解决,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形成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澜沧各族儿女将续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辉煌篇章,让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澜沧江畔常开长盛。(完)(中共澜沧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