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红土高原之上,藏着一处与海洋文明深刻相连的地方——昆明市晋宁区。这里不临海,却诞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这里没有海岸线,却扬起了跨越六百年时空的云帆。
而今,位于晋宁区的郑和公园静卧城中,松柏掩映、亭阁隐约,仿佛一艘停驻于红土高原上的宁静航船。作为郑和故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这里不仅是瞻仰航海往事的实景长廊,更成为连系四海、特别是海外侨胞情感与记忆的温暖驿站。
2023年12月,公园内的郑和纪念馆(晋宁博物馆)被中国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从此,更多世界的目光汇聚于此,郑和的故事也藉由这座宁静的公园,驶向更辽阔的人心海洋。
要了解郑和,必先知晓他的来处。
位于公园内的马哈只墓碑,正是郑和与云南深厚渊源的重要见证。这座建于明代的墓碑庄重古朴,碑文载:“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呈现了郑和父亲的生平事迹。碑体保存较为完整,高1.66米,宽0.94米,半圆形碑额题有“故马公墓志铭”字样,四周饰以卷草纹,碑座为石龟造型。碑文刻有永乐九年(1411年)郑和回乡扫墓时留下的题记,共计44字,成为研究郑和家世的重要原始材料。
与墓碑相印证的是现存于晋宁博物馆的《郑和家谱》(影印件)。该家谱于1936年在玉溪被发现,详细记录了郑和家族的世系传承,与墓碑记载互为补充,共同证实了郑和的滇中出身。
存放《郑和家谱》的晋宁博物馆,是郑和公园内一处重要的文化展示场所。该馆以“三馆合一”的创新形式,全面呈现晋宁地区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灿烂的古滇国青铜文明、伟大的郑和航海壮举以及当代城乡发展蓝图。
馆内荟萃六百余件珍贵文物,除《郑和家谱》外,精细复原的航海图、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国际邮票专题展览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展品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同时也成为众多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深入了解云南、感知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窗口。
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虽然主要聚焦于郑和的早年与家世,却为这位七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提供了重要的身份佐证。云南故乡独特的自然风貌、多元文化及家庭教育,为这位著名的航海家奠定了包容、坚毅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底色。
如今,马哈只墓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晋宁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共同构成了追溯郑和生平起点、理解大航海时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走出这片展示郑和渊源的纪念区域,郑和公园中还有许多景点共同构筑起这位航海家的宏大叙事。
来到郑和雕像广场,一尊高大的郑和石像巍然屹立。他脚踏宝船形基座,身披长袍,目光如炬望向远方,仿佛正跨越时空凝视万里海疆。整座雕像气势恢宏,不仅再现了郑和作为航海家的英武形象,更象征着云南高原儿女闯荡四海、拥抱世界的博大胸怀。
步入被誉为“云南碑刻第一林”的郑和碑林,仿佛进入一座露天的历史艺术殿堂。这里汇集了自明代以来六十四位名人题写的诗文碑刻,或苍劲雄浑,或清秀飘逸。一字一句,既有对七下西洋壮举的深情礼赞,也饱含对中华和平精神的弘扬。它们如同立体的史诗,在松涛微风间静静诉说,传递着贯穿古今的文化自信。
登上月山上的三宝楼,整座建筑仿郑和宝船造型而建,飞檐斗拱,琉璃熠熠。楼高三层,雕梁画栋在蓝天映衬下格外恢宏。登楼极目,滇池烟波与晋宁城郭尽收眼底;楼内则系统陈列着航海图、船队模型与中外交流史料,让人仿佛置身六百年前劈波斩浪的宝船之上,沉浸于那段联通中外的海洋传奇之中。
而每年初春,郑和公园更添一道柔美风景——樱花盛放。
花期来临时,这里的樱花深红重瓣、浓烈绚烂,犹如郑和的故事一般炽热而蓬勃。漫步其中,花枝蔽空、落樱铺地,游人漫步其间,恍惚可见历史与自然交织的双重浪漫。
郑和公园,是一座建在山上的航海主题公园。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关于跨越与连接的故事。它象征着云南人骨子里的开阔:这里的人,从不因山川阻隔而画地为牢,反而因此更渴望交流、更勇于向外开拓。
在这里,郑和不再只是一个历史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它代表了云南的开放、中国的和气以及文明的互鉴。而这座公园,正是这种精神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见证。
无论你是否熟悉航海史,是否了解郑和,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那是对远方的向往,也是对根源的坚守;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