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9月10日电(李敉)走进保山站候车大厅,第一眼便注意到了保山站派出所民警钟涛。

他身板笔挺、眼神明亮,警帽檐下露出花白的鬓角,正站在安检机旁轻声提醒一位旅客:“水杯拿出来单独过一下,注意不要拿错包。”
不远处,一个年轻民警正小跑着穿过人群——他是杨雁翔,钟涛的徒弟,刚入警一年。
“我的师父,是派出所里人人敬重的“老铁路”,而他的故事,是一部写在铁道线上的‘时光册’。”钟涛,1991年退伍后转为一名铁路民警,2023年,保山站开通后,钟涛从乘警岗位调整到保山站派出所,成为一名站区民警。
“他在车上干了31年的乘警,列车就像另一个家,那些年睡列车宿营车、吃班组饭,列车员、乘客甚至不少常坐车的人都认识他。”保山站派出所所长张凯介绍到。
“我师父他话不多,但眼睛特别‘毒’,站里什么事都瞒不过他。”徒弟杨雁翔语气里带着满满佩服。
“干乘警,眼睛要像扫描仪一样精准快速,心要像定盘星,始终坚守公正的准绳,干站区民警也是一样的。”他把31年的乘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杨雁翔。
“师父教我怎么看人——着急的旅客眼神是慌的,说谎的人手会抖,带孩子的人最需要帮忙。”杨雁翔说,“这些细节,学习手册上找不到。”安检口人流量大的时候,钟涛站在安检机后方紧盯屏幕,杨雁翔在前端引导旅客、快速查验,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
“师带徒”,带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心性。
杨雁翔5年前从部队退役,2024年8月考入铁路公安。“面对繁杂的站区执勤工作,一开始真不适应,我也曾手足无措。”他坦言,“在部队更多是服从命令,而这里每天面对的是南来北往的旅客群众和突发的大小事。”
他曾遇到一位傈僳族老奶奶,语言不通、车票信息不对,急得直掉眼泪。“是我师父过来,一句一句用手比划,帮她改签、送她上车。临走奶奶直说‘谢谢’,那一刻他让我明白,警察不只是执法,更是守护。”
钟涛在旁边听着,轻轻补了一句:“铁路警察就是这样,你得多想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

下午四点,保山站客流渐多。“小杨你看,这趟车旅客流量已到波峰,安检口得加个引导员。”钟涛带着杨雁翔“分流向、设引导线”,师父在前边用喇叭喊“请大家提前准备身份证,有序排队”,徒弟便在后方做好秩序引导。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两人之间几乎不需要语言交流。
“平日工作里,我们配合得愈发默契,遇到旅客咨询时,我上前解答,师傅就在一旁补充,他是我师父,更是我的‘定心丸’。”杨雁翔说,“跟着师傅的日子里,我渐渐摸清了铁路民警的‘门道’,有他在,我心里不慌。”
而钟涛谈起徒弟,语气里难掩骄傲:“当过兵的孩子不一样,肯学、能吃苦、有责任心。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处理很多事了。”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车站迎来又一波客流高峰。
钟涛和杨雁翔再次走入人群之中,一个沉稳如磐石,一个利落如新刃。
他们身后,列车正缓缓驶出站台,驶向远方的万家灯火。铁轨在月光下延伸向远方,像极了他们共同走过的路——从迷彩方阵到警营队列,从守卫边疆到守护站区,变的只是制服颜色,不变的是刻进骨子里的“立正”姿态。
而那些闪烁的警灯、无声的守护、两代人之间的信任与传承,也在这一刻变得清晰而具体——这个教师节,铁道线上的“老班头”没有粉笔黑板,却用铁轨当讲台,把34年的平安承诺,悄悄塞进了徒弟的警号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