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走进一座藏在滇西南的神奇小村——龙乃村。
在滇西南的群山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的龙乃村静卧在中缅边境线上。它与缅甸佤邦勐冒县接壤,3.9公里的国境线蜿蜒穿过山林。在地图上,这个需反复放大才能找到的村落,却因1960年10月1日《中缅边界条约》的签署而载入史册。条约明确将永和寨与龙乃寨划归中国,让这片土地正式回归祖国怀抱,成为“最年轻的自然村”之一。
它看似不起眼,却在60余年的时光里,默默书写着一部关于跨越国界、文化交融与家园重建的传奇。
上世纪60年代,一批侨居缅甸的佤族同胞怀揣对祖国的眷恋,跨过边境线,回到了祖国怀抱。
最终,他们选择在紧挨着边界线的龙乃扎根,与当地佤族村民比邻而居,共同垦荒、筑路、建寨,守护这片神圣的土地。如今,全村300多户人家和睦共处,从此,“回归”从一种宏大的民族情感,具象成了每一天的生活。
村口的界碑与永和口岸167号界碑同属一脉,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是家院的篱笆。古榕树下的“胞波亭”静静矗立,见证着“一碑之隔,两个国家;一步之间,皆是家园”的特殊地缘。
于是,龙乃村从诞生之初,就自带独特的地理密码与身份双重性。
它既是守护国土的边境前沿,又是寄托乡愁的侨乡故地;既承载着佤族木鼓声声、剽牛祭祀的古老记忆,也悄然融汇了南洋侨胞带来的、在语言、饮食和建筑上留下的异域印记。这种从跨境迁徙到扎根守望的历程,奠定了龙乃村一切传奇的根基。
驱车前往龙乃村,车轮碾过滇西南的层峦叠嶂,云南松与橡胶林交织的群山如绿浪般涌向天际,当云雾在山谷间缓缓漫过,一片飘着炊烟的木楼村寨从朦胧中渐显轮廓,目的地便到了。
村落上空,瓦蓝得近乎透明的天垂落山间,空气里混着青草与野茶的清香,将久居城市的浮躁轻轻揉散,只剩沁入心脾的空灵与宁静。
还未深入村寨,村口几棵盘根错节、华盖如云的大榕树便率先映入眼帘。它们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村庄的岁月变迁。站在榕树的浓荫下向前眺望,体验瞬间变得奇妙,身体还稳稳站在祖国的土地上,目光所及之处,缅甸的田畴与山野已近在咫尺,真正是“一眼望两国”。
走进村寨,文化共生的画卷在脚下徐徐展开。佤族传统的杆栏式木楼前,厚重的黑木屋檐下或悬挂着风干的水牛头骨,或用红漆绘着粗犷的牛头图腾,这是佤族人心目中“与天地对话的使者”,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对自然的敬畏。
图腾下方,家家户户的火塘正燃着松木,火星在陶罐下轻轻跳跃,三脚架上炖着佤族特色的鸡肉烂饭,香气裹着老人们的声音飘出来:他们围坐在火塘边,手指摩挲着祖辈传下的竹编茶筒,用低沉的佤语哼唱着古调,“从前啊,我们的祖先从阿佤山的山洞里走出来,跟着火塘的光,才找到了这片田……”
不过几步之遥,画风悄然转了韵。一栋刷着鹅黄色的骑楼静静立在木楼间,弧形的廊柱、雕花的铁艺栏杆,都带着南洋的温润气息、这是老村民年轻时从缅甸仰光带回的设计。
再凑近看,木楼的浅棕色墙面上,佤族传统的几何纹旁,悄悄缀着仰光大金塔风格的佛塔剪影;屋檐转角处,缅式缠枝莲纹顺着木椽爬上来,与佤族的稻穗纹缠在一起,分不清哪段是山的印记,哪段是海的回响。
这一切并不突兀,佤族文化本身就是包容的,而侨民带来的异域元素,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反哺和融合。
而龙乃村的振兴之路,正是从这种深沉的文化共生与地理优势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这个曾经以戍边守土为首要使命的边境小寨,如今华丽转身,成为沧源县“边民互市”政策下一个活力四射的重要节点。这里的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山地农耕。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大自然的馈赠和时代的机遇,其中,茶叶,成为了他们产业突围最关键的一步棋。
沧源本就是云南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龙乃村的村民,尤其是与缅甸乃至更广阔东南亚地区有着亲缘联系的侨胞,巧妙地借助独特的跨境亲情与商贸网络,将醇香的茶叶卖到了缅甸的集市,甚至通过更远的渠道,飘香异域。
除此之外,林下种植的草果、甘蔗等特色产业也形成了有力补充。更重要的是,文旅融合为龙乃村注入了全新活力。
独特的“一眼望两国”景观、佤族与南洋风情交织的建筑风貌、神秘的民族文化以及深厚的爱国守边传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村民们开办农家乐、担任边境导游、销售手工艺品,收入渠道不断拓宽。近年来龙乃村的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条从“戍边”到“共富”的康庄大道,正在这个边境侨乡的脚下徐徐铺开,书写着兴边富民的新时代篇章。
是的,在边陲之地,开放与包容、传统与创新、家国与亲情,正默默交织成一首未完成的诗。而这首诗的名字,或许就叫“龙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