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越南菜你会想到什么?是酸辣开胃、味道清新的越南牛肉粉?是酥脆喷香、内馅丰富的越式炸春卷?还是慢慢滴滤,配上炼乳的越式咖啡?
这些让人食指大动的南洋风味,似乎总与“出国”挂钩。实际上,想吃最接地气、最正宗的越南家常菜,不必远赴越南,来一趟文山即可!
文山,一个藏着正宗越南美食的地方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凭借与越南接壤的438公里边境线,成为连接中南半岛与云贵高原文化交流的天然走廊。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砚山县平远镇是一个尤为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多民族共居的和谐家园,更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归侨安置历史记忆。
平远镇所处的砚山县,地处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自古便是文化交融的枢纽。这里分布着30多个广阔坝子,奠定了深厚的农业根基,自古便享有“福地七乡,滇桂走廊”的美誉。历史上,通往昆明的“特磨古道”与连接广西的“邕州古道”在此交汇;如今,纵横交错的国道、高速与机场,共同构建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让这里继续发挥着“入滇达桂、出省达海”的黄金通道作用。
历史的沉淀为平远镇增添了独特而深邃的人文色彩。它的故事始于1955年,由南下老兵垦荒建起的国营平远街农场;1961年,为迎接印尼归侨,农场转型更名为国营平远街华侨农场;至1979年,它再次张开怀抱,接纳了来自越南的归国同胞。这段变迁史,铸就了平远作为侨乡的深厚底蕴。
如今,从前的农场已转变为砚山县平远镇的富侨社区与和侨社区,成为归侨侨眷们温暖的集聚地。在媒体采访中,砚山县平远镇富侨社区党总支书记介绍道:“我们社区与17个国家地区有书信往来,海外亲戚关系广泛……”
美食为桥,舌尖上的多元文化交融
富侨社区的生活日常,在纪录片《食在云南新春特别篇·侨这一家子》有所展现。林萍,一位精通越南美食的制作者,她的好手艺,源自于深厚的家庭传承。
片中,她亲切地分享道:“我父亲来自广西,母亲是越南京族,会做各种越南美食。从小到大,我所有的厨艺都来自母亲。”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逐渐掌握了越南小卷粉、炸春卷等经典菜品的制作精髓。
归国之后,全家人凭借母亲的精湛厨艺,开起了一家越式风味的餐馆。如今,林萍也继承了这项自己钟情的美食事业。在富桥社区,她不只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还常常向社区里的妇女们传授越南美食的做法。
镜头里,林萍熟练地展示了越式炸春卷、越南三角粽(外表方形,因顶端呈三角形而得名)等美食的烹饪过程。
炸春卷是越南节庆中不可或缺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在越南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里,粽子则是这场团圆宴上的主角。
越南粽子以体型硕大而著称,常见为方形。这种美食以柊叶包裹,内含糯米、猪肉和绿豆泥,通常足够全家人分食。
如今在文山,这些承载着乡愁与传统的越南美食,不仅是侨胞们维系文化根基的纽带,更成为当地多元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跨越边境,在滇南的土地上扎根、延续,既是对故乡风味的忠诚再现,也是中越文化在边境地区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在纪录片的收尾,林萍以一道油炸糯米团作为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品。它金黄圆润的外表包裹着绵软的绿豆内陷,轻轻咬开,外皮酥脆、内馅清甜,不仅为这一餐划下温暖的句点,更仿佛将跨越国界的团圆与记忆,凝聚于这一口传统滋味之中。
其乐融融的侨乡:果园球场齐欢聚,团结之花遍地开
舌尖上的滋味只是平远华侨农场多元图景的一隅。在这里,丰收的果园与热闹的足球场共同演绎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画面。
金秋时节,富侨社区的千亩梨园迎来丰收。果香四溢的果园里,各族群众一起采摘、装筐,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现代化的蓝莓基地采用创新合作模式,让各族农户成为产业发展的共同体,既获得了土地租金,又实现了就近就业。
与此同时,足球场上的激情也在书写着团结新篇。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华联杯”足球赛,如今已成为凝聚侨胞情感的重要平台。每年春节期间,各族球员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观众席上不同民族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共同点燃运动的激情。
从昔日的古道,到今天的高速公路;从南下老兵的垦荒,到归国侨胞的安居;从越南母亲的秘方,到如今云南归侨的传承……这里的故事,从来不止是美味,更是一首关于包容、团结与希望的叙事诗。它告诉我们,最深沉的乡愁,可以用最温暖的方式安放;最灿烂的团结之花,就盛开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