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云南这座古镇,竟藏着令人意外的欧洲风情~
来源:拾在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5年09月03日 22:07

  红河滚滚向东流,上游南岸的山顶上,稳稳立着座上世纪初便热闹起来的古镇——红河州红河县迤萨镇。

迤萨马帮古城。纪录片《食在云南新春特别篇·侨这一家子》截图

  镇子的最高处,马帮古城静静俯瞰着脚下奔涌的红河水,把时光的故事都融进了河风里。

  如今走进这里,屋檐下、走廊间,马灯无声地垂挂着,石板路上的马蹄印若有若无;只要你多添几分细心,仿佛昔日马帮或背着行囊远去、或载着货物归来的身影,会轻轻从眼前掠过,带着旧时光的温度。

  缘起:马蹄声碎,踏出通往世界的商路

迤萨马帮古镇。图源 红河州归国华侨联合会

  迤萨彝语译为“干旱缺水的地方”,这里曾因铜矿而兴,彼时,建水、通海、石屏等地的各族矿工汇聚于此,开采铜矿长达百年。随着矿脉枯竭,失去生计的迤萨人一度面临抉择:这片干旱的山梁缺田少地,如何才能生存下去?

马帮。图源 红河州归国华侨联合会

  转折就发生在1853年,第一支马队从迤萨启程,马蹄踏碎崎岖山路的寂静。他们驮运着一袋袋土制食盐,穿行于云雾缭绕的深谷密林,最终抵达中越、中老边境一带。在那里,盐变成了交换的货币,换回一批批珍贵的山货与药材,再一路驮返迤萨、建水,交到当地商人手中——就这样,迤萨马帮“下山创业”的历史,在驼铃声中正式开启。

马帮。纪录片《食在云南新春特别篇·侨这一家子》截图

  三十年后,以王科甲、李继先为代表的马帮首领挺身而出,率领骡马队伍勇敢跨越国界。他们跋涉半月,风餐露宿,最终踏足越南莱州,成为迤萨历史上首支跨国贸易的马帮。

  清宣统末年(1911年),冉学泗、邵恒泰等人再度南下,最终打通了前往老挝苏尾、腊博、腊红,直至川圹的新商路。自此,更多商路相继贯通,延伸至更远的地方。

马帮。纪录片《食在云南新春特别篇·侨这一家子》截图

  一代代马帮人,以脚步丈量山河,用勇气连接起通往东南亚的国际贸易通道,也让迤萨这座边陲小镇,赢得了“江外小香港”的响亮美名。

  值得一提的是,邵恒泰在到达老挝后并未返回,他选择在川圹落地生根,成为坐地经营的首批迤萨商人,也由此跻身最早定居异国、拓业海外的迤萨籍华侨之列。

  此后,一代代迤萨人循着先辈的足迹,续写着跨越山海的远行故事。如今,红河县在外华侨已有2万人,足迹遍布22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归侨与侨眷仍在迤萨镇生活,这座承载着侨乡记忆的古镇,也因此成为云南知名的侨乡之一。

  见证:砖石无言,铭刻中西合璧的传奇

迤萨马帮古镇。图源 红河马帮古城景区

  走在迤萨马帮古镇的街巷中,恍若置身欧洲小镇。法式拱窗、罗马柱与中木质雕花门窗、四合院布局奇妙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西结合的迤萨古镇。图源 红河州旅发委

  从这些独特的建筑中,仿佛能瞥见曾经的迤萨人踩着晨露出发,伴着星月归来,将他乡的物产与故事一并带回故土的身影。

  19世纪初,随着马帮商队穿越国界、财富积累,迤萨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当时,古镇市集喧声震天,洋刀、洋油、法国手表、皮包、留声机乃至枪支弹药琳琅满目——这些舶来品不仅是商品,更是一扇扇窥探世界的窗。走南闯北的迤萨商人,在异域文化浸染中胸襟与眼界俱开。他们携重金还乡,倾力筑宅,将所见所感凝于砖石。

古镇建筑上的栓马石。图源 红河马帮古城景区

  姚初民居建于1937年,历时七年方才完工。整幢建筑呈方形碉堡状,采用罗马窗和罗马柱装饰,大门顶上饰有“钟表”“十”字等立体图案。

  令人惊叹的是,整幢楼使用的水泥全部从法国进口,是当地建筑史上第一幢使用进口水泥的建筑,且这栋建筑没有使用钢筋,搭建了以中式穿榫暗销扣锁技艺的木质结构,十分稳固。

姚初民居。图源 红河州旅发委

  紧邻的钱二官大院共有8个天井,44个房间,188道门窗,兼具中原地区建筑风格和江南风情,同时杂糅本土特色,由于结构复杂、设计巧妙,不熟悉的人容易在里面迷路,因而被称为“迷宫大院”。

钱二官大院。图源 红河马帮古城景区

  触摸这些建筑的砖瓦水泥,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马帮人的艰辛与智慧。它们见证了迤萨人财富的积累,也守护了人们漂泊的起点与归来的终点,最终凝聚成一座“活着的侨乡文化博物馆”。

  传承:山海难隔,一口乡味一世情

  “外迤萨好儿郎,金戈铁马走四方……敢为人先赶马哥,为谋生计闯商海……”一首吟唱迤萨的《赶马魂》,吟唱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岁月。有人再也未能归来,客逝他乡;也有人异域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特殊的文化,便在一次次远行与回归之间悄然成形。

迤萨镇。纪录片《食在云南新春特别篇·侨这一家子》截图

  在这段跌宕历史中,食物,成为另一条看不见的纽带。马帮远行必带的小黄牛干巴,咸香坚韧、耐存耐驮,曾是赶马人翻山越岭时最朴实的滋味,如今已成为迤萨游子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的乡愁符号。

小黄牛干巴。图源 梦想红河

  而迤萨凉卷粉,更是凝聚着地方的味觉智慧——它选用红米与白米精心配比,手工蒸制而成。红米筋骨强韧、不易软烂,白米柔软细腻、入口温润。二米相掺,既非纯红米之刚硬,也非全白米之无骨,软韧相间的独特口感,暗合的是侨乡人刚柔并济、融通中西的生存哲学。

迤萨凉卷粉。图源 梦想红河

  如今,新时代的迤萨从容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古镇的街巷深处,马帮文化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辨。檐下静静垂挂的老马灯,节庆时餐桌上那一碟清爽的凉卷粉、一片醇香的小黄牛干巴,都在无声地延续着往昔的温度。

  归侨们时常穿越重洋,回到这座山城,或探亲访友,或投资兴业,或为故乡的发展倾注心力。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们在此相融共生,他们分享着同样的乡味,也延续着同样跨越山海的血脉情缘。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