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打造成繁荣的“黄金通道”?答案在8月16日举行的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临沧)专题活动——开放合作平行活动上渐次明晰。来自国家部委、顶尖高校及知名企业的多位权威专家齐聚临沧,围绕通道建设与口岸经济发展展开深度研讨,贡献真知灼见。
疏通物流“大动脉”,打通关键堵点,是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斌开出的首要方略。他指出,全力打通国内外通道堵点、系统性提升枢纽能级、补齐多式联运网络短板至关重要。推动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协同发力,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是临沧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双循环战略节点的根基。协调推动中缅境外通道项目建设,贯通国内骨干运输通道,提升通关效率,打造跨境运输产品,是蒋斌提出的具体路径。
产业借势腾飞,高原特色农业是临沧的王牌。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强调,要立足“特”字优势,汇聚全球要素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标杆项目,推动农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原副院长刘英奎补充建议,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并创新跨境供应链模式,以构建可持续的农业竞争优势。暨南大学教授邹剑则看到了中医药的潜力,他建议依托共建“一带一路”与缅甸的中药材产学研合作,建设区域性交易中心,挖掘南亚、东南亚市场新增长点。
制度创新是边境繁荣的“金钥匙”。聚焦临沧发展核心诉求,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智库)专职研究员冯传禄提出系统性破局路径。他首要强调深化区域跨境合作,推动双边农产品检验检疫互认,扩大南亚东南亚优质农产品准入清单,并试点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免税及跨境本币结算机制,为产业升级与外向发展扫清制度障碍。同时,他力推本土资源价值转化,建议结合佤族文化、普洱茶资源发展“口岸+文化体验”新业态,为产业融合注入独特魅力。大力推广茶光互补、稻咖融合等绿色模式,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在南伞等口岸推广新能源装备打造“零碳口岸”,建设循环经济绿色园区,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实施边关文化融合的“花园式口岸”工程,提升沿边开放门户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面对临沧外贸主体中96.7%为小微企业的现状,昆明理工大学东盟研究中心教授黎尔平开出了提升韧性的“药方”。他力主打造链主企业带动小微企业的产业生态,大幅提高农产品加工贸易占比至30%以上,提升附加值。黎尔平特别强调跨境电商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借助其构建全域销售网络。他还建议复制成熟通关模式,争取鲜活农产品优先政策,并将突破“第三国过境贸易”和“本币结算”制度瓶颈列为攻坚重点。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冲突敏感型投资评估和建立“风险熔断机制”,可在动态博弈中增强韧性。
新业态是转型的加速器。云南恒投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跨境电商事业部总经理杨洪耀呼吁,加速从“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他提出的具体路径包括: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试区,搭建数字全产业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扶持本地化服务企业,建设多语种跨境电商独立站和区域核心海外仓,系统性解决企业出海的“服务、主体、渠道、履约”四大难题,助力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思想的激荡汇聚成清晰的共识:释放“黄金通道”的巨大潜力,关键在于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与民心“心联通”,打通堵点痛点,实现产业与通道的深度融合。
这些凝聚着智慧的建议
为高水平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
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将指引着临沧
奔向更加开放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