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300余专家学者昆明研讨教育法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刘丽慧 2025年08月18日 14:12

  中新网云南新闻8月18日电 (记者 韩帅南)8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治与学校治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专委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10余所高校、中小学、研究机构近300位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15日,专委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云南民族大学 供图

  15日上午,专委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由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孙绵涛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柯春晖宣读换届批复,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马雷军作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就换届选举相关情况进行说明。大会有序展开选举流程,选举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及秘书长。

  经现场计票及监票人宣布选举结果,刘复兴当选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马雷军、马焕灵、李光红、陈峰、余雅风、陆俊杰、陈睿、贾德忠、钱天国、黄崴、湛中乐当选为副理事长,李照宾当选为秘书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治与学校治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正式成立。

  新任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特聘教授刘复兴指出,教育法治与学校治理需要久久为功,并期望将专委会建设成一个学术引领力、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协同力兼具的学术共同体,为建成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随后召开专委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会议由刘复兴主持。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祖武在致辞中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云南师范大学建设发展的各界同仁致以感谢,并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他指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保障。当前中国正全面建设教育强国,亟须以法治思维破解难题、完善制度设计、激发内生动力,专委会新一届理事会的成立,标志着其发展迈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阶段。他邀请专家学者为学校教育学科、法学学科把脉问诊并提供专业指导,并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15日,专委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开幕。云南民族大学 供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在致辞中对专委会第三届理事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高度肯定了专委会建设中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的特点,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服务国家战略;二是聚焦重大问题,推动学术创新;三是加强平台建设,服务会员发展。希望专委会在第三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努力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专业学术组织。

  大会进行了专委会顾问聘任仪式,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孙绵涛作为顾问代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贾德忠向其颁发了聘任证书。

  在主旨报告阶段,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宏观政策处处长黄浩淼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分别作了题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考》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法治逻辑与优化路径》的报告。

  15日下午,专家报告的第一阶段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钱天国主持,孙绵涛、陈峰、陆俊杰、黄崴、马雷军分别作了题为《究竟何谓教育治理?》《法治、政策和舆情夹缝中的教育》《高校法治实践的典型问题与对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产教融合政策范式变迁及发展趋势》和《论学校安全学的学科体系建构》的报告。点评人湛中乐和李中国分别肯定了各报告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就教育治理的核心内涵、法治在高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产教融合的政策演变以及学校安全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报告第二阶段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石连海主持,李光红、李立国、云南师范大学张继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改革与教育效能研究院院长祁型雨、广西大学法学院管华分别作了题为《推动招生就业联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山东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如何理解教育综合改革的“综合”教育改革机制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突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业责任边界与治理优化》和《教育法典研究的成就、不足与未来》的报告。点评人为马焕灵和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董新良。点评人肯定了各报告人在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教育法典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16日上午,大会围绕教育法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高校规范发展与依法治校、中小学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校长发展四大主题举行平行论坛累计47个报告。最后本届新当选专委会秘书长李照宾主持总结大会,刘复兴理事长作大会总结。

  16日下午,部分与会者参访“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感悟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精神。

  本次大会推动了教育法治与学校治理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拓宽了教育法治和学校治理的思路,促进了教育学、管理学与法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