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滇池之畔,“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一方美丽和谐离不开司法的蓄势赋能和倾情守护。
全国模范法官、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徐建斌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一丝好奇和崇敬,我们如约见到了他。他个头略高,国字脸上带着一丝谦虚的笑容,有着玉树临风的儒雅和从容,宽宽的肩膀给人踏踏实实的感觉。阳光明媚的办公室里绿植清新,桌面一尘不染。
那些厚厚的大部头案卷在哪里呢?他打开了椅子后的柜门,卷宗一摞一摞整齐排列其中,他说“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阅卷后及时将卷宗收整入柜,履行好保密职责”。
蜕变
从理科生到“专案专业户”
徐建斌高中时期读的是理科,他的班主任老师说他思维敏捷、理性严谨,很适合学法律,他逐渐萌生了学习法律的念头。1996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走出云南,他才发现边疆的教育水平和其他省份存在着巨大鸿沟,这也激发了徐建斌迎难而上,加倍刻苦学习的斗志。歌乐山下的林荫小路、山城飘香的火锅丝毫没有减少他刻苦学习的劲头。既然选择就要坚持学好!就这样,徐建斌从一名理科生转变为一名思维严谨的法学生。
毕业后徐建斌顺利进入昆明中院刑事审判庭工作。刑庭工作苦、累、风险高、社会满意度低、经济效益差。但他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初心,十余年在业务工作一线摸爬滚打,从最基础的书记员工作做起,文书送达、开庭排期、记录庭审……从“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成长为一名刑事法官,踏进刑事审判的“练武场”,办大案要案,让他有亮剑惩奸除恶的自豪,更有激浊扬清的畅快。他也曾面对威胁却从不退缩,他说“如果你害怕了,那就不是刑事法官。”
非慎言无以明志,非慎行无以致远。徐建斌说师傅常提醒他们“办案子胆子不要太大”。为什么胆子不要太大呢?师傅说,“刑事案件有严格的证据标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刑事法官,需要主动学习,需要有悟性,更需要勤奋和努力。”
徐建斌办理案件深思熟虑,如同工匠雕琢艺术品般精细入微。
他曾办理过一起雇凶杀人案,主谋是一名女性,在第一次开庭审理时,她指着男被告人,斩钉截铁地说:“他是主谋!是他拿钥匙打开了门,是他亲手杀害了被害人!”
“是你谋划后找我的,你把时间选好,把钥匙给了我,我按照你的计划做的!你是贪图他的钱财!”男被告人矢口否认。
男被告人坚持说“我是受指使做案,我曾悄悄录制过一段双方谋划的录音。”谁是真正的主犯呢?准确认定主犯和从犯,才能确保罪刑均衡,罚当其罪。徐建斌提出,要对录音做司法鉴定。人命关天,合议庭再次开庭核实证据,确保证据链完整真实,证实女被告人是主谋,让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时,回想师傅的话,他终于理解了师傅的教诲,始终坚持严格落实证据裁判原则,不轻易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面对刑事案件,我常常反复问自己,案件还有没有疑点,只有把每一个疑点排除,才能把案子办成铁案,还世间一个公道。”徐建斌说。
徐建斌办理的专案数量多、难度大。刑一庭副庭长杨强说:“徐庭长率先垂范,将‘骨头案'‘棘手案'留给自己,审结了大量在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的疑难复杂案件能办大案,同事都笑称他为‘专案专业户'。”
淬炼
不用休息的“工作狂”
徐建斌心细如发,他常常仔细叮嘱书记员要仔细核对案件文书、交接提押票……在他眼里,这些都是马虎不得的大事,对待案件一丝不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
即使是简单案件,徐建斌也坚持阅卷,同事遇到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就想到他。他法律功底深厚,总能准确找到办案突破口。他不惧案情复杂,不怕涉案人数众多,耐心听取辩护意见,对案件准确定性。
从事刑事审判工作二十余年,徐建斌承办970件案件,重大案件30余件。“庭长不用睡觉吗?”刑一庭法官赵勇有时很疑惑,每次加班总会在办公室遇到他,工作八小时外常常能接到他的电话或信息。
“我是一个没趣的人”徐建斌常常自嘲。日常生活里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他就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刻不曾停歇。办公室的柜子里整齐叠放着小被子,有时候加班晚就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小憩。
2020年,徐建斌办理的一个涉黑案件,涉及被告人66名140个犯罪事实,由于案发时间久远,特别疑难复杂。即便是春节假期,也在办公室阅卷、审查证据,想尽快阅完700多个卷宗。到看守所时穿着防护服,提讯被告人近4个小时,汗珠滴在了手中的案卷上,经过5次庭前会议,开庭3天,终于作出100余页7.5万字的判决书。经过艰苦的努力,给犯罪狠狠的打击,为世间注入清明,为了心中的法治信仰和人民的福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徐建斌认为。
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高大结实的徐建斌常常掏出小药盒吃药。2025年1月,徐建斌因病手术后,医生要求他居家休养一个月。他哪里闲得住!法官助理蒋志梅每天都会接到庭长打来的二、三十个电话,叮嘱办案节点需要注意的事项,研究遇到的问题。“庭长只是在家里办公!”同事们说。
刑事法官手握“生杀予夺权力”,时刻面临着权与法、情与法的考验,徐建斌坚持守住用权“方向盘”,二十多年来,没有收到任何廉洁方面的投诉或举报。
“你眼中的好法官是什么样子?”有人问过他。
“关心群众的感受,善于换位思考;精通专业;能处理复杂局面,找到务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坦言。事实上,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的扎实的专业功底将法理、情理完美融合,工作成绩斐然,被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获评“全国优秀法官”、“2022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等荣誉。
匠心
办理案件如烹盛宴
工作之余徐建斌喜欢逛超市、看电影,也会为家人做上一桌美味佳肴。既当医生又当教授的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为什么办一个案件需要几个月?”“而医生有病人必须马上给治啊!”徐建斌解释,法官判案关系着当事人的自由和生命,医生不立即治病也要命呢。法官要考虑所有问题,是否还有关键问题不清楚,是否还需要进一步查证,每一步都严谨无误才能确保案件公平公正。而医生只要有1%的可能都会全力以赴,二者虽然方法不同,对生命守护的初心却是一样的。
“法官办案如烹饪美食。”徐建斌眼角透出一股调皮劲儿。“要有精准的火候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啊”。法官也一样,精通法律,掌握立法精神,运用娴熟的审判技巧,才能做出真善美的判决来。做好庭前准备如同备菜,把准节奏与把握火候一样,根据不同的案情适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如同炒蔬菜要大火快炒,煲汤需小火慢炖。通过做透释法析理、才能胜败皆服,让判决变成一篇权利宣言书,庭审成为生动的法治宣讲课。二十多年审判大案要案,怎样才能如他这般过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艰?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他曾经带领团队,办过一起标的为2亿元的案件,辗转多地,历经千难万险,为1300余人追回了经济损失,让当事人的“钱袋子”又鼓了起来,生活又恢复了平安和谐。
探索
治罪到治理的延伸拓展
无情未必真豪杰。徐建斌最难忘怀的莫过于他承办的第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堂兄弟两家是近邻,却因房檐滴水引发口角,堂弟打伤堂兄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就在堂弟刑满释放之际,堂弟一家欢天喜地庆祝团圆。堂兄一家却难以释怀,父子共同将堂弟杀死。从证据上看,案件事实十分清楚,可徐建斌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提前制定了详实的庭审方案。庭审当天,果然不出徐建斌所料,来了四五十位当事人家属,谩骂声、哭泣声不绝于耳,家属情绪极不稳定。徐建斌同事做起了家属的思想工作,待到家属情绪稳定后才开庭。法槌落下了,徐建斌的心却始终放不下。他开始思考,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
在一次徐建斌阅核案件时发现,丈夫多年来对妻子实施家暴被依法判处刑罚后,发誓要在刑满释放后找妻子算帐。徐建斌与同事们研究后发出司法建议,与相关职能部门彻底化解了纠纷,有效预防了悲剧的再次发生。他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秉持“审理一案、治理一片”司法理念,组织群众观摩庭审典型案件,积极开展预防家事案件引发刑事案件的研究。他参与制定《昆明市监委、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昆明市检察院、昆明市公安局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刑事案件办理工作衔接机制。他说“法官要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既做专业的法律人,又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的良好效果。”
徐建斌秉持法治初心,长期耕耘于司法实践,炉火纯青地将深厚的法律知识转化成审判智慧,他把审判工作做成了融合法理情理的高雅艺术。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阳光下,眼前的徐建斌沉稳大气、从容自信,像大山一样踏实可靠,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
(记者:王丹丹 通讯员:刘霞 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