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连着万家灯火。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从为求职者在“家门口”铺就实现梦想的就业之路,到以拓展就业新赛道促就业服务提质增效,五华区正以精准服务、多元协同、创新突破的工作举措,持续促进五华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书写五华高质量充分就业新篇章。五华区每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超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年位居全市首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精准服务,搭建“家门口”就业帮扶“暖心桥”
近日,五华区丰宁街道昆建路社区的简丹美甲工作室内,30余名女性正专注制作手工穿戴甲,“95后”创始人陈丹丹缓步其间,逐一指导手工穿戴甲的制作要领。
多年前,陈丹丹还是职业高级中学的一名美甲技术教师,为照看家中幼儿,她从学校辞职,经历了2年职场空窗期。在此期间,如何找到一个在价格和地段上皆具优势,可用于自主创业的闲置场地,成了一直困扰她的难题。
2024年12月,昆建路社区在深入走访摸排辖区居民就业创业实际情况中,了解到陈丹丹的创业需求和困难,通过“兼职委员制”成员单位链接资源,协调了辖区居民区200平方米闲置场地作为创业孵化基地,并对接人社部门指导申请创业贷款,共同助力其成立简丹美甲工作室。如今,简丹美甲工作室通过跨境电商打通了东南亚等海外市场,逐步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累计出口手工穿戴甲订单已突破20万副。
“美甲制作门槛较低、灵活度高,以计件模式获取相应薪资,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多劳多得。”陈丹丹介绍。目前,简丹美甲工作室以“弹性工作+托育服务”模式,帮助宝妈等待就业群体实现弹性就业,让更多女性得以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创收。
今年以来,昆建路社区立足辖区就业创业实际,打造“就业创业职通车”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以“书记领办”项目为抓手,实施“K+青年创客计划”项目,创新打造社区“青年创业空间”,营造社区“搭台”,青年“逐梦”的创业就业氛围。为进一步促进辖区居民创就业,社区通过民情社工走访网格、电话询问、设点咨询等多种方式摸排出应就业未就业人员380名,同时建立失业及就业人员“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精准掌握辖区待业居民的专业技能、求职意向等关键信息,为促进辖区居民就业奠定了帮扶基础。在成功孵化简丹美甲工作室后,社区根据前期摸排信息,针对辖区青年创业就业需求问题,将辖区内有就业需求的70余名宝妈介绍到简丹美甲工作室,以“培训-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创新推出“妈妈岗”创业帮扶模式,与辖区10余家美甲工作室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带动周边餐饮、物流等关联岗位发展及100余名宝妈、大学生、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五华区全面深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社区搭建高效就业桥梁,最大程度发挥就近服务效能,打通群众就业“最后一公里”,让就业者在“家门口”享受全链条服务。
多元协同,铺就区域就业服务“直通路”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第一类岗位是无人机行业中比较基础和常见的飞手岗位。”近日,在五华区莲华街道“灵猫零工市场”直播间内,岗位推荐官、无人机培训师、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正共同为求职者带来一场以低空经济为主题的线上直播活动。
“我们会邀请企业HR或岗位推荐官来到直播间,根据每一期的直播主题,展示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并进行答疑互动,同时还会邀请高校、企业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热门技能和求职技巧进行指导培训,也会邀请到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深度的政策解读。通过聚焦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来开展‘一对一’服务,进一步提升区域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灵猫零工市场负责人周微介绍。
自2024年起,五华区积极探索零工市场合作共营模式,在辖区莲华街道打造了集岗位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权益咨询、便民休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保障零工市场,每月策划系列主题直播活动,以“直播带岗”“线上职业技能云指导”“特色产业服务模式分享”等联动举措,极大程度促进辖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就地就近灵活就业。自2024年至今,灵猫零工市场平台累计发布优质就业岗位信息超1.2万个,成功助力3600余名求职者实现就业。
五华区莲华街道辖区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众多、人力资源富集。近年来,莲华街道依托辖区资源优势,构建“政、校、企、社”多方协同运作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双招聘的运营模式,建立群众就业“需求库”和用工企业“资源库”,同时,通过全力构建“15分钟就业圈”,推动零工市场为劳动者和用人主体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供求、职业培训、招工用工登记等“全链条”服务,将更多就业机会精准送到辖区就业者身边。2024年至今,与辖区企业和高校签订“政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协议,开展线上职业技能指导、高校毕业生宣讲会、就业实操培训、直播带岗等活动80余场次,培训8000余人次,帮扶就业达400余人。
近年来,五华区整合街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与公共服务、辖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资源,建成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现场洽谈、权益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莲华灵猫零工市场、红云零工市场和丰宁零工驿站。围绕十家街道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就业载体功能,将基层就业服务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全力构造“党建+就业”就业服务模式。同时,五华区聚焦“数字就业生态”建设,在全区辖区内全域部署“1号求职机”,实现了街道办事处全覆盖。截至目前,五华区14台“1号求职机”累计注册企业达1525家、实时招聘岗位达3000余人、求职者达2500余人。
创新突破,赋能高质量就业“加速度”
“通过手机‘碰一碰’功能和AI语音技术,用人单位就可以依靠语音指令,由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化招聘信息,快速发布岗位信息。”近日,在五华(北理)国际交流创业园开展的一场企业、人才资源对接交流会上,企业相关负责人正展示如何通过一张“碰一下,发职位”NFC标签卡,快速实现企业招聘信息精准发布。
2024年,五华区在全省首批引进“1号求职机”,让求职者可以在海量信息中“一键”锁定适配岗位,通过“刷脸求职”的方式“云应聘”,实现就业事项“无感智办”,极大提高了人岗匹配效率。此次五华区在全区各街道、零工市场、大学生创业园设置的14台“1号求职机”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配套引入1000套“碰一下,发职位”NFC标签卡,布全辖区如金鼎科技园、南强街区、顺城商圈等用人单位密集区域,构建了就业服务新范式,有效解决薪酬结算风险、人岗匹配低效、流程碎片化等问题,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你的简历整体结构不错,但可以更突出与目标岗位相关的经历。”在刚开园不久的昆明五华区(北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园内,工作人员正向来访的求职者提供职业规划、简历优化等个性化指导服务。作为云南首个集创业孵化、就业服务、产教融合、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青年人才服务平台,该园区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配套多样化办公场地和服务制度,实现了从职业规划到就业落地、从项目孵化到产业对接的全周期服务闭环。园区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省内35家高校形成战略合作,联合云南省人力资源学会、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跨境人才服务平台在园区积极开展各类学术和应用研究,有效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园区还与滇池学院、腾冲职中等学校开展人才出境合作,引入跨境出海服务企业2家,将逐步打造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青年创新创业新高地。
青年就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五华区坚持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聚焦全区人才建设工作、大学生稳就业保就业、基层社区干部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开展“个十百千万”大学生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示范项目,开发“大学生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平台”,辐射全市为万名就业创业大学生青年人才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同时,通过“职业指导+政策激励”帮扶模式,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高就业意愿、理清就业思路、增强求职能力。五华区依托“4+1”产业专场招聘会、各大高校专场招聘会等,常态化为求职者提供优质岗位,全力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五华区不断拓展就业新赛道,以打造“幸福里”社区为核心枢纽,联动“乐业五华”党建联盟成员单位、零工市场(驿站)、创业园区、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格局,在全国推进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基础上,借助辖区创业资源优势,将就业服务拓展延伸,打造五华区“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构建了以“1个中心、22家创业园区、10家街道、100余家社区”辐射全区的就业创业服务布局。五华区每年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超3万个、统筹开展的职业培训达1.5万人次、开展专场招聘会达20余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位列全市首位。
未来,五华区将继续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持续挖掘拓展新的就业增长点,让政策更精准、服务更温暖、保障更有力,推动五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杨淼茹 李席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