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远黛,近水含烟,盛夏的屏边,美景如画。
在新现镇洗马塘村委会桥头寨村,健康知识讲座被搬进了农家书屋,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的医生吴晓艳重点针对雨季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和高血压慢性病控制等作了生动的讲解,让在场的老人拍手称赞。
“今年以来,利用各村的农家书屋为村民上了10多堂健康知识课,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吴晓艳欣慰地说。
农家书屋,本应是乡村的知识灯塔,却常陷入“建而不用、书籍沉睡、活动乏力”的窘境,成为全国性难题。
近年来,屏边县以“农家书屋+++”破局突围,融入乡土肌理,让80座农家书屋从“文化摆设”蜕变为人气沸腾的“精神粮仓”,成为乡村治理的新支点、乡风文明的涵养池、产业振兴的助推器、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释放出令人惊叹的“N次方效应”。
破局突围,唤醒“沉睡”书籍的解题路径。
窗外雨声阵阵,屋内暖意浓浓。在玉屏镇卫国社区融合后的农家书屋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读书活动正在进行。
以前,这里曾是锁门率最高的“摆设”,如今却灯火通明,10多个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正津津有味地读着儿童绘本。
农家书屋小阵地,如何发挥大作用?屏边县的破题之道,是将文明实践站、妇女儿童之家、农家书屋等6类阵地进行空间整合,全县80个点位一半以上实现“一门进出、一室多用”。
“我们在资金整合上花费了更多心思,过去经费九成用来购书,现在一部分购书、一部分办活动,发挥更大效益,让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形成可持续闭环。”屏边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娴妤介绍说。
针对群众50项“需求清单”,屏边县建立县域调度机制:县图书馆联合县农科局精选书籍建立流动库,按月跨村流转,使得书屋闲置率直降60%。
今年3月,从白河镇清点出沉寂多年的上百册农技和养殖书籍,通过“图书漂流群”发往新华乡,几天后,新华乡山羊养殖户李老黑看到《山羊疾病防治大全》如获至宝,从中找到了治疗羔羊痢疾的妙方。
“知识在传递中生长,这才是书屋的魔法。”白河镇书屋管理员石筱涵感叹连连。
面对管理人员短缺的难题,屏边县选聘村委会成员、银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等百余人组成专业队伍,培训青少年志愿者辅助管理。
白云乡退休教师张培云为吸引人气,在书屋开起了“银发讲堂”,返乡大学生龙小伟担任书屋管理员。同时,张培云还组建了“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队,由10名中小学生定期整理书籍、组织活动。书屋开放时间从以前每周3个小时增至现在的30多个小时。
在许多农家书屋因管理脱节沦为“铁锁仓库”时,屏边县80座农家书屋却用翻倍的开放时长交出优异答卷,破解了农家书屋“阵地孤岛”的困局。当书籍不再束之高阁,知识便有了润泽乡土的第一缕微光。
润物有声,文化赋能的民生温度。
山路弯弯,云雾漫漫。
在驱车前往白云乡的路上,时不时能看到半山腰若隐若现的村落,颇有“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
正逢白云乡赶集日,早上9点,集镇中心的青石板路上,“流动书摊”的特色海报和书桌准时亮相,整齐摆放的书籍吸引着往来村民驻足。
记者在现场看到,农技科普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草药种植指南》等书籍被翻得卷了边。在文化休闲区前,解放村村民陶保兵和几名中老年读者正拿着《法律常识100问》《节气养生食谱》细细研读。
“大叔,您扫描这个二维码还能随时随地看电子书。”志愿者们一边演示手机操作,一边耐心解答群众疑问。“电子图书”二维码清晰醒目,有效解决了群众借阅不便、听书困难等问题。流动书摊赶大集,切实让“沉睡”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
不只是流动书摊,在距离乡政府10多公里的上龙潭村活动小广场上,一场“农家书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形式活动,把书里的非遗带到了百姓“家门口”,苗族罕见的大刀舞被几个小伙子耍得虎虎生风,村民足不出户便畅享了文化盛宴。
需求清单导航、服务精准滴灌,农家书屋以文化赋能,不仅成为藏万卷书的仓廪,还是安顿人心的暖巢。
今年暑假,在新现镇洗马塘村的公益辅导班上,农家书屋又成了“暖心托管所”。60名学生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完成作业,参与阅读分享、红色教育等。家长代表直言:“农村难得有这样的辅导,孩子能学知识、长能力。”
最感人的是新华乡倮姑村的“学业加油站”。驻村工作队发现当地85%学龄前儿童缺乏学前教育、80%留守儿童学业困难后,便在书屋打造“阅读启蒙+学业帮扶+心理关怀”三位一体服务。4岁的李庆曦小朋友捧着绘本高兴地说:“驻村姐姐每周教我看书,让我看到了新事物,很温暖。”
倮姑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盛韬告诉记者,他们还开发了“农家书屋云课堂”,通过短视频推送8期育儿知识,覆盖120户家庭。2024年以来,倮姑村农家书屋年均服务116人次,形成“图书借阅+活动参与+成果展示”的完整闭环。
在屏边县,农家书屋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普法教育惠及上万名各族群众,收家治家让文明乡风持续生长。洗马塘村委会桥头寨村的李金芬起初对村里组织的收家治家活动不以为意,通过宣传引导,3个月创造奇迹,她家曾经杂物遍地、无处下脚的院子,竟蜕变成开满鲜花的小花园,照片还登上了新华网,成了村里的“明星”。
当农技书从书架走向山野,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书本渗入生活,当留守儿童在书屋找到温暖陪伴,屏边县的治理实践证明:书屋的价值不在藏书的厚度,而在惠民的深度。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却让整片土地焕发生机。
沃野生花,书屋点燃振兴星火。
盛夏的清晨,白河镇热水村的荔枝林还笼罩在薄雾中,种植户邓昌发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拿着手机,对照“苗乡屏边”农技课堂视频,忙着给荔枝树修枝。
“跟着专家学技术,年年都有好收成。”邓昌发说,曾经困扰他多年的荔枝只开花不结果难题,如今依靠科技的力量得到了解决。现在“包花”订单模式更是受益匪浅,他家的75亩无核荔枝在今年开花时就签下了43.6万元的订单,再也不用担心种得出、卖不掉的问题。
在白云乡太平村委会阳荷种植户杨文宽的田地里,同样的现场技能培训正在火热进行中。从开始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7000亩,全村村民仅此一项每年就增收300多万元。杨文宽家的40亩阳荷今年收入将超过20万元,扳着指头算着账,杨文宽心里乐开了花。
千峰万壑、绝壁深林、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如诗似画的屏边风光,在作家笔下“美得让人心动”,而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这里也曾“穷得让人心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当科技的火种点燃了村民的热情,当创新的活水浇灌了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如今“农家书屋+++”的品牌矩阵正开花结果:田间地头,扫码听书成为新风景;每年上百次开展茶叶加工、林下经济等技能培训,让近万名群众掌握致富技术;以“山水画‘屏’·阅读无‘边’”为主题,广泛开展阅读分享活动15场次,参与人数达400余人次;超星图书馆二维码全域覆盖,2000余次田间播放量,让技术从书架直抵群众身边……
从破局突围到文化赋能再到沃野生花,屏边县的探索实践已超越农家书屋本身。这缕始于书屋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燃起不灭的希望之光。
当书页翻动,声响与鸟语蝉鸣在田野合奏时,屏边县这座边疆小城正以书香为墨,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时代“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