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9日电 (李凌溪) 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黄世荣和岳清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举手投足间依然保留着军人的那份坚定与执着,他们脱下军装,换上工装,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

2022年,他们同时以复转军人的身份进入红烟,看着彼此2005年的入伍通知书,才发现两人曾驻守在同一片高原,感受过同样的风雪,却未曾谋面。
滤棒发射区的岳清有些沉默寡言,但那双手却自带秩序。
周保养时,拆卸下发射机的零部件,他就像曾经在炮位上对待精密的观瞄设备一样,分门别类地码放在仔细擦过的垫布上。

抹布、毛刷、专用清洁剂是他的“武器”,每一个卡槽、每一处接口、甚至每一颗螺丝的螺纹,他都擦拭得锃亮。
每次发射机模块异常,他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总是和修理工一起拆解、更换、调试……汗水浸透工装,直到设备重新平稳运行,他才拖着疲惫却沉稳的脚步离开。

成型作业区,黄世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复检滤棒缺人手了,附近设备声音有点“不对劲”了,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
轮换休息回来的黄世荣看见新工赵俊清手足无措地站在7#成型机前,物理指标一片飘红,面前是一排待检的滤棒。

黄世荣随即开展“现场教学”,带着赵俊清逐一排查,最终锁定症结——烟舌未完全锁紧。随后又马不停蹄分工检查滤棒。
管现场,黄世荣亦有一套自己的“新兵训练法”:工具柜里的用具都按功能和尺寸分区列队,桌角的抹布叠得棱角分明,即便是一根掉落的滤棒,也会被他迅速俯身拾起。

每月的主题党日,是岳清和黄世荣短暂交汇的时刻。
在这思想的“阵地”上,他们共同守护着一种精神,一种源自军营、扎根车间的信仰。
岳清和黄世荣仿佛两棵雪松,昔日在冰峰雪原上守护国境线,今日在机器轰鸣中坚守岗位——阵地虽已转换,岗位纵有不同,党徽下跳动的永远是战士炽热的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