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高校绿色先锋跨越1400米海拔丈量墨江生态振兴
来源:中新网云南  2025年07月20日 10:51

  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0日电 (李丹一 唐丽)7月9日至15日,普洱学院生物与化学学院派出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级重点团队“绿色先锋队”“绿药行者”实践团两支在校大学生队伍,赴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开展实践活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学习践行“普洱学院石榴籽133工作法”,以生物与化学学院“石榴红•生态绿”一流党建品牌内涵精神为指引,结合专业特点,通过结对共建、田野调查、红色研学、基层宣讲等多元举措,将专业实践、志愿服务与乡村需求深度融合,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结对共建聚合力 科技赋能田野调查

  7月9日上午,实践团队与普洱市环境生态局墨江分局开展“结对共建聚合力交流互助促发展”共建活动,双方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医药资源开发等议题充分交流,并依托云南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联合启动全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同日,团队还与墨江哈尼民族民间医药学会深入交流,为后续民族医药文化挖掘奠定基础。

 
 
 

  此后7天,队员们跨越1400米的海拔落差,对墨江县20余个生物多样性调查网格点开展全覆盖式调查。团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极花生物调查APP及样线法、样方法、灯诱法等技术手段,配备数码照相机、便携式激光测距仪、胸径尺、测高杆等专业设备,白天跋山涉水拉样方、走样线,记录陆生植物、药用植物、昆虫、大型真菌等的种类与分布特征。夜晚,队员们布设灯诱昆虫装置,捕捉夜行昆虫活动数据。团队同步聚焦民族药资源,深入联珠农贸市场、龙泉夜市、景星镇官厅村等5个集市开展调研,考察哈尼族医药种源保护基地,详细记录基地内150余种传统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药用特性及保护措施。

 
 
 
 
 

  数日来积累的一沓沓植物标本、一盒盒昆虫样本、一张张标注经纬度的照片,以及一页页民族药资源档案,不仅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初步建立了墨江本土药用植物数据库,为民族医药传承与开发积累了宝贵资料。

  红色研学润初心 科普宣讲惠民生

  团队先后前往官厅战役遗址、忠爱桥、墨江人民自卫军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在讲解员带领下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精神,探寻乡村振兴的历史文化底色。师生们深受鼓舞,表示要将先辈奋斗精神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绽放光彩。

 

  7月11日,实践团队走进景星镇官厅村开展系列惠民活动。在生态文明宣讲会上,队员结合墨江生态实际,向村民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活科学科普环节中,通过趣味互动,帮助村民掌握实用知识;面向当地学生及家长开展资助政策宣讲,详解奖助学金申请流程。活动中,团队还结合哈尼族文化设计特色宣传材料,为中小学生定制互动问答,让生态保护理念更“接地气”。

 

  深入基层谋发展 精准对接促振兴

  7月9日至14日,实践团队与联珠镇、团田镇、景星镇、雅邑镇基层干部、民营企业负责人、医药从业者、民众代表等展开座谈、访谈,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民族医药发展状况等议题深入交流。团队师生结合专业知识,就古树茶种植养护技术、绿色农药科学使用规范、药材标准化种植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同时,队员们认真听取当地在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中的探索与挑战,详细记录基层对生态产业、民族药开发的需求与建议,为后续校地协同、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全民宣传播理念 共筑生态防护网

  活动期间,团队分赴联珠镇、龙坝镇、通关镇、孟弄乡等7个乡镇的村庄、集市及商铺,围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污水治理”“亚洲象防范”等主题开展宣传。通过发放手册、现场讲解、案例分析、卫生清洁志愿服务等形式,累计发放宣传材料近1800份,覆盖群众2000余人,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了“人人关注、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此次实践活动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以文化传承激活民族药资源,以红色教育锤炼使命担当,不仅为墨江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医药开发提供了科学数据与文化助力,更让青年学子在走村串寨中读懂乡村需求。

  下一步,普洱学院将持续打造生物科学、生态学、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品牌,深化校地协同机制,推动科研数据转化为生态治理实效、民族药资源转化为乡村产业动能,让“绿色种子”与“文化根脉”在广袤沃土蓬勃生长,以青春脚步接续推进“两山”理论实践,共绘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新画卷。(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