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嵩明百日攻坚综窗改革 跑出便民服务加速度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洪沂 2025年07月18日 15:16

  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18日电 近期,昆明市嵩明县在各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施综窗改革,将原先繁琐、参差的办事窗口统一合并为“轻嵩智合·全链通办”窗口(全链综窗)与“轻嵩畅达·民生速办窗口”(民生综窗)两类。经改革,5个镇(街道)窗口总数从53个精简至32个,转岗工作人员21名,服务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平均减少60%,助力营商环境建设在基层开花结果。

  破局“多窗之困”,高位推动引领改革攻坚。嵩明县围绕窗口设置、人员配备、流程优化等关键环节逐一把关,明确“群众视角、问题导向、实效标准”三大原则。通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前期调研,累计梳理事项清单610余项,征集镇(街道)意见建议3次,形成《嵩明县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窗改革实施方案》,经嵩明县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改革按照“百日改革攻坚法”有序展开,5月完成事项梳理,分类统计无系统、低频事项,提出窗口合并建议;6月根据实际情况,征求意见并召开推进会;7月完成窗口调整与事项公示,开展全员培训,实现富余人员转岗与空间优化。

  纾解“往返之累”,一窗集成驱动效能跃升。嵩明县各镇(街道)除保留公安窗口外,所有窗口业务均纳入综合窗口办理,改变群众办事“多头跑”困境。改革后,全县镇(街道)窗口总数、工作人员均缩减39.62%,不仅完成窗口与人员的“减法”,更实现服务效能与群众满意度的“加法”。以医保、社保等高频业务为例,以往办理需在多个窗口间往返,平均跑动3~4次;如今跑动次数降至1次,办理时限压缩比提升至65.42%。改革后半个月内,全县镇(街道)综合窗口累计办件1200余件次、接受咨询200余件次,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激活“人力之效”,科学分流实现人岗相宜。着力突破“一人一岗、一事一窗”的传统服务模式,采取“派驻人员归位、富余人员转岗适配、建立轮岗补位机制”三项举措,实现21名窗口人员“转有岗位、干有舞台”。嵩阳镇将部分富余人员转至党群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基础党务工作,同步整合民生业务咨询引导功能,推出“党群服务+民生代办”套餐服务,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杨桥街道精准匹配新岗位,将人员分别调整至社会建设办等部门后台服务岗,利用一线服务积累的经验,梳理社会建设相关业务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对“容缺受理”清单和“跨窗通办”操作规范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改革措施,成为打破流程壁垒的改革先锋;杨林镇创新建立“轮岗支援”机制,要求回流人员在中心业务高峰期返回支援,缓解压力,成为应急时刻的先锋队;小街镇要求转岗人员兼职担任服务质量监督岗,记录窗口服务态度、办理时效等细节提出基层窗口服务改进建议,推动窗口增设便民举措,成为提升服务效能的“啄木鸟”。

  重塑“空间之能”,功能聚合升级服务体验。从“办事场所”到“服务综合体”,空间价值深度挖掘。改革后腾出的空间转化为“政务+文化+民生”的多元场景,让群众在办事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嵩阳街道将空闲空间改造成平安法治宣讲室,整合司法、街道平安法治办、社区调解员等对群众来访和诉求开展倾听、调解、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解读等工作,开展平安法治服务工作3次,服务13人次。杨桥街道将空闲空间打造为“政群连心桥”,服务群众200余人次。杨林镇将图书室引入便民中心,打造“办事+阅读”服务模式,精心整理报纸、书籍4500余册,借阅量达300余册。小街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利用可视化大屏播放文明创建宣传片,累计观看量达800人次,让政务服务大厅成为传播文明、凝聚民心的重要阵地。

  筑牢“长效之基”,机制创新催化服务质变。建立“通用素养+专业技能”双轨培训机制,激活基层服务潜能,确保改革成效持续深化、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杨桥街道通过医保政策培训,解答群众咨询准确率提升至95%,推动窗口人员从“单一业务能手”向“全科服务尖兵”转变;杨林镇建立“高峰支援、平峰轮休”机制,确保业务“日清日结”。转岗到其他部门的人员,凭借窗口工作中沉淀的“群众事无小事”的服务意识和跨部门协作经验,将窗口“微笑服务”“首问负责”等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唤醒了其他部门的服务自觉,成为激活跨部门服务活力的“助推器”。

  嵩明县综窗改革以思维破冰引领行动破局,实现服务模式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的深刻变革。通过持续升级“政务服务+”多维场景,优化基层服务生态体系,让改革成果可感可及、公平普惠。(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