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5月14日电 (段红蕖)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特色社团、主题活动、强师工程和文化传承,探索出一条“教育浸润、文化共融、师生共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路径,让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硕果累累。
特色社团“活”起来,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近年来,澜沧县民族中学立足“多元一体”文化优势,打造了30余个特色社团,使其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载体。

音乐社、葫芦丝社、吉他社以乐声传韵,让象脚鼓、葫芦笙等非遗技艺在校园焕发新生;泡菜社、绿化社以食育为媒,在共栽“民族团结树”、共制民族美食中深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机器人社、科创社则将现代科技与民族智慧融合,并在多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创新挑战赛中斩获大奖;舞蹈社、话剧社用艺术语言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校园生活,更是各民族的情感纽带,让拉祜、佤、哈尼、傣、布朗、景颇等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主题活动“燃”起来,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学校创新构建“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社会联动”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始终。

每周的“国旗下的思政课”,以小故事讲透大道理,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播撒在学生心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活动“泼水节·美食长街宴”上,师生身着民族盛装共享“五色饭”,在歌舞中传承中华文化符号;以传统节日为文化纽带,开展中华优秀文献诵读、历史人物评说大赛等系列活动,在文化浸润中强化“五个认同”;通过开展绿美校园植树行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童心共画中国梦”青少年学生共画长卷等活动,让各民族学生在协作中感悟“命运与共”。
此外,学校还联合博物馆等机构开展移动文物展、非遗技艺展演,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李娜倮走进校园,分享拉祜族传统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队伍“强”起来,育人根基坚如磐石
学校通过与昆明市安宁中学、官渡五中建立深度协作机制,创新构建“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沉浸式教学实训、主题式学术研讨”的三阶培养模式,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成功孵化7个名师工作室,形成“名师领衔、梯队培养、整体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依托“青禾杯”教学基本功大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课专项竞赛等活动,推动教学能力提升与思政教育深度交融;用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培养教师能讲、会讲、讲好的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课比赛、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说课竞赛、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民族餐饮作品线上竞赛等,并获佳绩。
经典文化“传”下去,时代精神继往开来
学校深耕文化育人沃土,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孔子文化园以雕塑、碑刻展现儒家智慧,成为沉浸式文化课堂;“阅读课”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串联古今,让学生在《诗经》《论语》中感悟优秀的中华文化;将“小手拉大手”活动延伸至家庭,通过普通话推广、经典共读,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让民族团结之花由校园向社区蔓延。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澜沧民族中学得到生动诠释,这所边疆学校正以“石榴籽”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的精彩答卷。(完)(中共澜沧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