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5月6日电 (李静双 吴函璐)“大家请看,这是我们甸尾乡生产的干巴菌油乳腐,口感细腻丝滑,带有浓郁的干巴菌香。”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泥冲村文化广场,身穿民族服饰的普莉举着产品,为直播间的观众介绍着。
4月26日,甸尾乡在泥冲村举办“洋芋节”,以洋芋丰收为契机,融合农事体验、趣味活动和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村民共同参与。为更好地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推广地方农特产品,普莉把直播搬到活动现场。

今年53岁的普莉早年在甸尾乡供销社工作。2004年,甸尾乡供销社改制分流后,普莉开起了一个小杂货店自谋出路,同年向建水县烟草专卖局提出许可证办证申请,符合条件后成为零售户。
开业初期,由于普莉缺乏销售技巧,没摸清做生意的门道,小店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建水县烟草专卖局片区客户经理得知情况后,结合“一店一策”提升方案上门提供指导,根据店铺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潜力进行深入分析,以土特产品为切口,为普莉量身定制了营销方案。
甸尾乡的气候、土壤适合野生菌生长,辖区内有一处野生菌自然繁育保护林区,是建水县野生菌的主要产区。每年野生菌成熟季节,不少村民便将采来的野生菌拿到集市上售卖,但本地市场销售面窄,卖出去的少,剩下的多。“这么好的野生菌卖不出去太可惜了。”凭着敢拼敢闯的劲头,普莉开始向村民收购菌子,销售到县城和昆明。
刚开始,野生菌的生意举步维艰,但普莉坚持做下去,一段时间后回头客渐渐多了起来。野生菌的收购量越来越大,上山捡菌子的村民越来越多,野生菌也成了帮助当地村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2013年,在当地政府部门带动下,普莉牵头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野生菌的加工和野生菌产品的研发。通过不断试验、调味,普莉成功自创了“油淋青头菌”“干巴菌油乳腐”等系列野生菌产品,把野生菌从一年只食一季变成了四季可食的餐桌美味。

随着产品不断增多,普莉认为只依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得拓展销售途径,将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才行。从2023年开始,普莉多次参加省内举办的博览会,并到上海、广州等为地方农特产品宣传、找销路。
在客户经理的建议下,普莉开始尝试线上直播,直接向消费者推荐。除推荐自创的野生菌产品外,还销售洋芋、红薯、生姜等当地农特产品。随着建水文旅项目的发展,普莉将直播间搬到了田间地头,在直播间推介当地人文风情和农特产品。
“现在都在开展文旅融合,我们农民也可以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人文风情,也让我们的农特产品被更多的人看到,虽然才开始直播没多久,但我相信,路子宽了,销路就不愁。”普莉笑着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