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锅烧油,白士通目光紧盯锅里冒出的袅袅油烟——以此判断油温。火候到,将片好的牛干巴轻放于油中,用锅铲缓慢翻动。油温逐渐改变肉片颜色,也释放出满屋飘香的肉香味,几分钟后,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油炸牛干巴摆上了餐桌。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青龙镇,白士通做的油炸牛干巴算得上是一道特色美食,他在镇里的小集镇上开着一间牛肉米线店,因口味地道,食客络绎不绝。
前些年,白士通在卖牛肉米线的同时也卖炒菜,其中的招牌菜便是他亲手做的油炸牛干巴,后来因身体情况不允许,他缩减了业务,只保留了牛肉米线以及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牛干巴。
今年56岁的白士通来自一个厨师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掌勺的一把好手,在那个年代,这门手艺撑起了白家人的吃穿住行。
20多年前,白士通开起了这间牛肉米线店。为了方便食客,他用货架将米线店隔出一部分空间卖杂货,并向建水县烟草专卖局提出申请,成为一名零售户。
白士通腌制牛干巴有讲究:自己到村里买的本地黄牛,只选用后腿等部位的肉,因为这些部位肉质紧实、膘色黄亮。剔除筋膜、切成长条或块状,撒以按比例混合的食盐、八角面、草果面,经充分揉制后穿线悬挂风干,腌制一天一夜,风干两天即可。这些工序看似简单,但要保证最终的成品色香味俱佳却不易。
顾客到店里吃米线的时间集中在上午,闲时,白士通也到一柜之隔的杂货铺守店。20多年来,建水县烟草专卖局为他服务的客户经理轮换了不少,但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始终如一。
米线店生意并非一直火爆,生意不佳时,杂货店的营收弥补了米线店的冷清。
年近六旬,白士通对人生看得通透,“这辈子干好这件事就可以了。”前几年,他买来一台小型真空压缩机包装牛干巴,以便于发快递,满足远处顾客购买牛干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本地在外漂泊的游子,以更便捷的方式留住这一舌尖上的乡愁。(作者:李碧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