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6日电(王旌亚)“我们力争在未来三年把昭通打造为川滇黔渝四省(市)中具备吸引力和人气的旅游聚集地。”7月24日,第8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8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昭通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恩骑走进位于11号馆的媒体矩阵直播间,向世界推介昭通市“暑夏清凉游,昭通20°C”的文旅资源,并向广大市民、游客发出“天赐凉机、昭您避暑”的盛情邀请。

记者提问:昭通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请问对如何推动旅游业发展有没有具体考虑?
宋恩骑:近年来,昭通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和叫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部署要求,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系统盘点论证,对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按下了“快进键”,研究明确了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任务。
首先,昭通着力叫响活化“一城”、打造“一山”、升级“一址”、培育“一江”的“四大品牌”。扎实有序抓好昭通古城保护利用,力争3年内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 年内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打造大山包世界级景区,力争5年创建为5A级景区。2024年力争将扎西会议旧址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培育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品牌。
坚持全域统筹,着力打造“三条线路”。一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扎西红色旅游精品旅游线。二是发挥金沙江沿线资源环境优势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客源市场优势,打造金沙江高峡平湖精品旅游线。三是发挥昭阳至水富等县市区古城古镇、古今五道并行等资源优势,打造南丝路五尺道文化精品旅游线。
坚持示范带动,着力培育“两个一百”。以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出口、游客码头和县城周边为重点,到2025年,培育10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农产品等购物消费100亿元以上。
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推动“三个倍增”。一是推动文旅经营主体倍增。到2025年,新增4星级以上酒店25家、丙级以上旅游民宿30家,旅行社(含分社)达到100家。二是推动A级旅游景区数量倍增。到2025年,全市4A级景区达到15个以上、3A级景区达到30个以上。三是推动人均旅游消费倍增。到2025年,力争人均旅游消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坚持以文塑旅,着力实施“十项工程”。实施好产业提升、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红色文化、文艺精品、文化演出、赛事活动、书香城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十项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地、如期完成,昭通市委、市政府从组织保障、资金统筹、专班跟进等方面明确了“十大保障措施”,确保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保障有力度。

记者提问:据我了解,当前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均酷暑难当,但昭通气候却十分凉爽,眼下正是避暑的黄金季节,昭通在利用好气候资源,做好避暑文章方面有什么计划和安排?目前推进情况怎么样?
宋恩骑:昭通是避暑胜地,中心城市夏季常年气温11.7°C-20.9°C之间,在“避暑旅游目的地”的36项评价指标中,所有三级指标的合计优良(或中低影响)率为94.4%,优(或低影响)率为58.3%,气候禀赋中气温二级指标的优率为75%,这三项指数均明显超过评价标准的70%、50%、50%的综合评价等级阈值条件,气候避暑禀赋十分优秀。先后荣获“中国天气·避暑之城”“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
为进一步推动昭通“宜居宜业、气候宜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市场消费优势,更好激发夏季文旅消费活力,今年自4月初开始,我们就即策划和安排暑期旅游工作。联动市教体、公安、交运、市场监管等部门,结合“天赐凉机、昭你避暑”主题,策划了“畅游昭通·清凉一夏”100项系列活动。当前,各项避暑工作稳步推进,效果明显。
加强主题宣传。协调中央、省级、地方媒体宣传报道昭通避暑。策划在成都、重庆、宜宾等市中心投放宣传视频,并在部分影院植入避暑视频进行宣传。邀请文旅博主赴昭,创作的《大山包》《昭通》等短视频全网播放量已超1500万。
开展系列活动。在昭通清官亭、望海公园、省耕公园设置文旅资源宣传点;实施了“文旅昭通推荐官”孵化计划,动员43家景区和酒店参与;组织川渝旅行社和网红40余人到昭踩线;在昭阳重点酒店民宿房间摆放宣传资料;启动青少年钢琴比赛、“象”往云南“棋”聚昭通挑战赛、少儿才艺大赛、“避暑胜地·舞动昭通”广场舞大赛暨“云南舞蹈大家跳”昭通专场活动、“菊满堂”杯十佳歌手赛等。整合各酒店、餐饮店力量,发放旅游消费券价值超15万。

通过避暑资源的宣传和系列活动的逐步开展,来昭避暑人气持续暴涨。今年6月至7月17日,全市接待来昭游客266.2万人次,同比增长30.02%;其中省内来昭游客145.4万人次,省外来昭游客120.8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4.28%、46.82%;接待川渝游客59.42万人次,同比增长26.2%。昭阳区接待游客58.06万人次,同比增长25.77%。全市停留一天的游客为88.11万人次,同比增长49.8%;停留2-4天的游客为98.33万人次,同比增长33.72%;停留5-6天的游客为20.1万人次,同比增长18.44%;停留7天以上的游客为59.66万人次,同比5.3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