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1月4日电(邓楚瑜)梁家宝家的客厅里挂着三幅十字绣:其中有两幅小的,一幅绣着“家和万事兴”几个字,另一幅是秋日风景画;大的这幅是江南水乡美景满针绣,绣好后他送到城里的一家十字绣店铺装框时,店主当即开价6000元,想要买下。
这三幅十字绣绣布和彩线,是梁家宝的妻子杨培芬于2013年在县城里买的,当时一共花了600多元。
“咋能卖咧,这是我媳妇绣了两年才绣好的。别说给六千,翻一倍都不卖!”说起7年前遇到的这事,梁家宝依然态度坚决。
“翻一倍赶紧卖了,别愣。”听到梁家宝的表态,杨培芬领着蹒跚学步的小孙女,笑盈盈地从里屋走出来,一句话逗乐了来访者。
深冬,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李浩寨乡小旷野村,从烤烟种植户梁家宝家中传出的阵阵笑声,温暖而幸福。
今年52岁的梁家宝看上去要比年龄苍老不少,这与他这些年的辛勤劳作不无关系。
梁家宝少年时家里条件不好,母亲在他17岁时因病去世,父亲受不了这个打击导致出现精神疾病,情况时好时坏,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只能由他和哥哥、姐姐及弟弟一起扛起来。
在梁家宝最为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杨培芬。杨培芬不是本村人,比梁家宝小3岁,娘家距离小旷野村的车程有50多分钟。1992年,两人结为了夫妻。
杨培芬决定嫁给梁家宝时,父母是有意见的:梁家太穷,担心女儿跟着受苦。

梁家宝和妻子杨培芬。邓楚瑜 摄
“他家是穷,但他良心不穷!”杨培芬的这句话,打动了父母。拿着岳母到信用社贷的一千多元款,梁家宝把杨培芬娶进了家。
种烤烟,让这个小家庭的日子有了很大改善。
结婚那年,梁家宝和杨培芬在建水县烟草专卖局李浩寨乡烟叶工作站片区技术员的指导下种了5亩烤烟,当年的种烟收入有3000多元,这让小两口很是高兴。
此后几年,依靠种烤烟,家里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一家人不用再为吃穿犯愁,梁家宝还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闲暇时帮人拉东西赚点辛苦费。
然而,1996年夏季的一场大雨,差点让这个小家庭回到了“解放前”。“村里不少低洼处都被大雨淹了。我家的土坯房在水里泡了几天后就倒了,幸好人没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培芬至今心有余悸。
房屋没了,但生活还要继续。一家人到村里的小学租了一个闲置房间,一住就是6年,直到2003年搬进了新建的砖混平房里。
2008年,为了改善小旷野村及相邻几个村子烟区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形,建水县烟草专卖局向上级申报了项目,投入600多万元资金修建机耕路、水池、地边小水窖、管网、烤房群等基础设施,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梁家宝瞅准机遇,一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种烟面积,二来尝试用轮作地块种植红薯,“两条腿”走路,把穷日子远远甩在后面。此外,每年烟叶收购期间他还到李浩寨乡烟叶工作站打烟包,数千元的工钱,够一家人几个月生活费。
“我母亲每年都要来我家住一两个月,逢人便夸这个女婿找得好。”杨培芬说,现在家里房子、车子都有了,两个女儿也已成家,这样的日子她知足了。
梁家宝算了笔账,今年他家种烤烟、红薯的收入,加起来能超过11万元,“过几天带着她去县城转转,卖几套新衣服过年。这些年她跟着我,委屈咧……”(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