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行走彩云南"暨《金色热线》融媒体问政行动走进“磅礴乌蒙 大美昭通”。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布局,完善住房保障,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城乡发展之路。

盛夏时节的清晨,昭阳中心城市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已经十分热闹,市民、游客或是在绿树、山水间闲庭漫步,或是随着舞曲跳动,开始一天的健身活动。
在一群活力四射服装整齐的广场舞队伍中,从四川宜宾过来避暑的向其珍和朋友们跳得十分欢快。

四川省宜宾市游客向其珍:“昭通现在的建设搞得很好,比我们宜宾建设得还好一点,我们宜宾人很多的朋友,在你们昭通买了房子。”

十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新型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昭通围绕构建“一主两副、多点支撑”的城市架构,全力推进城市道路绿化、园林绿化、供排水、供气等项目建设,建成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4972公顷,合理布局市民休闲健身设施、文旅设施让城市更具魅力。

昭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杨帆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2平方米增长到12.03平方米,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实现了城市绿化的蝶变。”

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2016年,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在昭阳区落地。经过治理,穿城而过的东门小河、秃尾河水系、利济河由昔日的“垃圾河”“黑臭河”蜕变成“生态河”,昭通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0个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99%以上,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呼吸清新的空气。

昭通中心城市太平镇富强社区居民王希会:“现在水也清亮了,捡垃圾的也有了,捞河的也有了,扫地的也有了,什么都有了,都好得很。”

新型城镇化进程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安居宜居。易地扶搬迁安置从无到有,靖安、卯家湾等69个集中安置区、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5%,所有行政村改厕,一大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村呈现在山水之间。

鲁甸县江底镇坡脚村石水井自然村村民秦绍蝶:“村里的基础条件非常好了,非常漂亮了,我现在就在村里面这个餐厅里面务工,一年下来也有两三万的收入。”

十年来,昭通市围绕构建“一主两副、多点支撑”城市架构,全域发力推进城市建设与开发。昭阳中心城区“一城三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区建成区达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77.8万人。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99.02平方公里增至13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5%增至40.5%,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十四五”时期,昭通将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紧扣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迈入大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统筹县城、集镇、乡村互融共进、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昭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礼斌介绍,住建部门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的要求,着力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优化城市环境,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8月5日,"喜迎二十大 行走彩云南"融媒体问政行动系列直播活动:昭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杨承新将参加“金色热线·媒体问政”特别节目——问政昭通,对昭通综合交通发展完善、停车位扩建、企业招商引资、留抵退税政策落地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产业促就业等工作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