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特色产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云南保山如何做?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刘丽慧 2022年04月27日 16:50

  中新网云南新闻4月27日电(记者 缪超)“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保山市中药材、茶叶、咖啡、蔬菜、肉牛、花卉、坚果等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588.09亿元,成为一个特色产业大市。

  27日,保山市举行农业现代化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保山市将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推动保山农业由“特色产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

  据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正尧介绍“十三五”期间,保山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中药材、茶叶、咖啡、蔬菜、水果、生猪、肉牛、花卉、坚果等重点产业综合产值588.09亿元,同比增长18.87%。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排云南省第3位和第2位,茶叶面积和产量均排云南省第4位,投产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分别排云南省第2位、第3位,石斛和甜柿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中国第1位。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成为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县。

  与此同时,保山“绿色食品牌”成效显著。2020年底,保山建成“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90个,有机产品持证企业和产品数量排云南省第8位。“高黎贡山”、“昌宁红茶”、“腾药”等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高黎贡山茶业、品斛堂等企业入选云南省“20佳创新企业”,芸岭鲜生、科思达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保山。保山猪、槟榔江水牛、龙陵黄山羊分别入选云南省“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一座保山”“隆阳乡耕”等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提高。

  李正尧称,下一步,保山农业将由“特色产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李正尧给予了解答:

  一是全链条重塑咖啡产业。以隆阳区为重点,稳定咖啡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在潞江、芒宽海拔900米至1500米之间的区域建设核心基地,提高铁毕卡、瑰夏等良种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鲜果采后集中处理中心,提升改造咖啡种植基地,打造咖啡庄园。到2025年,建成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0个,咖啡良种覆盖率达到80%,精品咖啡率达到60%;培育龙头企业30个以上,打造精品咖啡庄园20个以上,咖啡鲜果集中处理覆盖率达到90%,咖啡精深加工率由目前的40%提升至8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以上。

  二是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立足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发展石斛、银杏、黄精、美洲大蠊等道地中药材,加大中药材绿色、有机等认证力度,完成有机基地认证10万亩以上,创建1个中药材产业强镇,建设2条以上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以上,产量5万吨,引进制药企业10个以上,培育龙头企业30个以上,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三是做优做特石斛产业。以龙陵为重点,稳定石斛种植面积3万亩,打造“中国紫皮石斛之乡”,将龙陵建成集石斛种植、加工、研发、科普、商贸、文化旅游、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石斛产业集群区,打造全国石斛研学、加工、交易中心。到2025年,新植石斛1.6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5万亩,建设“一村一品”石斛专业村20个,培育龙头企业25个以上,石斛鲜条年产量1.5万吨,改造提升枫斗加工厂15个,年加工枫斗6000吨以上。

  四是做大做强昌宁红茶。以昌宁县为重点,稳定茶园面积32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70亿元以上。努力打造世界级红茶品牌。积极支持茶叶龙头企业改扩建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聚焦市场拓展,鼓励龙头企业在二线以上城市开设“昌宁红茶”铺100家以上,推广“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拓宽营销渠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缅甸、泰国、英国、法国等国际市场。

  五是打造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以施甸县为重点,实施好制种大县奖补项目,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建设1000亩核心科研基地、10000亩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在保山市适宜区域建设“富硒稻米”种植基地100000亩,探索建立水稻种子质量追溯体系、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和水稻种业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到2025年,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新品种。

  六是做大做强肉牛产业。以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和枯柯河“三江一河”流域为重点,建设云南省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实施母牛繁育、肉牛育肥、饲草料供应、合作组织培育“一产”提升行动;实施保山肉牛屠宰深加工园区和腾冲肉牛食品加工园区、饲料加工基地和疫苗生产基地建设“二产”助力行动;实施活牛交易中心、牛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三产”赋能行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5年,肉牛存栏达140万头,肉牛出栏增加到50万头以上,肉产量增加到5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增加到75亿元以上。(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