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春暖花欲开 情满五洲同”——专访“春暖花开”跨国新春文艺晚会导演汪洋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2年02月01日 16:18

  中新网云南新闻1月31日电(记者 缪超)由中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多国艺术团队联袂打造的“春暖花开”跨国新春文艺晚会在除夕之夜(1月31日)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观众播出,在中国传统佳节为全球友人奉上一台多元新春文化盛宴,广受欢迎。

  记者专访晚会导演汪洋,她表示,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在此特殊的时期,希望晚会能够在中国春节向全球观众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盼望全球一起迈向健康、和平、繁荣、团结的未来,春暖花欲开,情满五洲同。本次晚会以"春暖花开"的温情浪漫为主要风格,设置春启、春耕、春宴、春欢、春华、春晖6个篇章,体现亲诚惠容理念,展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兼容并蓄、文明互鉴的美好愿景。

  记者:晚会采用互联网技术向全球播出,与此前的舞台晚会有何不一样?

  汪洋: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交流、云互动”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跨国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今年“‘春暖花开’跨国新春文艺晚会”将传统的剧场艺术转换为视听的盛宴,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帮助呈现,通过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全球观众呈现。

  晚会从传统封闭空间具有仪式感的双向交流场域,逐渐转向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多元互动方式,也让参演艺术家们有了更多实现其天马行空创意的可能。例如影像作品《米线》,就以云南特色美食米线所需的多种食材搭建出实景,利用动画的原理,采用微焦摄影,将食材转化为云南的山山水水,讲述米线起源和发展的故事,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

  记者:此次晚会如何向观众呈现跨国异域风情?

  汪洋:此次晚会共有包括中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内外节目约20个,节目类型包含舞蹈、歌曲、串烧、民族风情、美食美景等。

  除中国艺术家呈现的舞蹈《丰收鼓舞》、视频《美食中的情谊》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节目之外,更有来自南亚东南亚的艺术家们带来马来西亚舞蹈《脉动雨林》、斯里兰卡舞蹈《吉祥之光》、泰国舞蹈《长甲舞》、印度尼西亚歌曲《心中的星星索》等特色节目。其中,马来西亚共享空间现代舞团的舞蹈《脉动雨林》,以马来西亚民间舞蹈为动作元素,用现代舞的编排方式,结合影像语言的表达,主动自觉地探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共存的各种关系。

  因晚会面向全球观众播出,我们力求让晚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记者:晚会如何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如何讲好兼容并蓄、文明互鉴?

  汪洋:云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存在,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脉络关系。其中,我们选取了稻米、道路和神鸟三个文化符号,以音乐、舞蹈和视觉作品具象呈现;同时,视频《南方丝绸之路》则从古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交往交流讲起,延伸至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使这片人口约37亿的庞大区域再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磅礴历程。

  同时,晚会还邀请来了来自云南的“濮曼乐队”,带来云南民族音乐与雷鬼音乐的融合的歌曲《山间马帮为谁来》。雷鬼音乐来自北美地区,融合了美国节奏蓝调的抒情曲风和拉丁音乐的元素。“濮曼乐队”主唱称,云南民族音乐风格与雷鬼音乐的拍调非常契合。把云南民族音乐原生态和雷鬼音乐的空灵感结合,能够营造出一种让人仿佛置身于大山之间的空间错觉。近年来,云南民族音乐逐渐开始与雷鬼音乐碰撞擦出火花。

  数千年来,多民族和谐共居在云南这片乐土上,人们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兼容并蓄,表现出了惊人的文明包容与融合性,云南民族音乐本身就遗传着这一特质,这让他们有底气去探索与世界不同音乐的融合路径。借助此次晚会的表演机会,希望云南民族音乐与雷鬼音乐的融合碰撞,能够给世界的文明互鉴带来启示。

  记者:本次晚会如何体现云南元素?

  汪洋: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与南亚东南亚多国毗邻。地理相近、文化相似、人文相亲,让云南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的前沿和辐射中心。此次“‘春暖花开’跨国新春文艺晚会”,云南元素不可或缺。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世居有汉族、傣族、哈尼族、白族、壮族、苗族等26个民族。因此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晚会充分展现了这一特点。哈尼族群舞《东方踢踏》、彝族舞蹈《快乐新年味》、女子藏族群舞《源》以及根据傣族非遗舞蹈“紧那罗”改编的《凤凰飞天》等均是极具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

  为让这次晚会更加多元,我和云南多位艺术家走访云南多个民族村寨,细致观察收集民族村落生活生产中的环境声音素材,再加以艺术加工创作了声音作品《声声入耳》。这个作品以茶器和制作食物的声音为主要素材,把这些素材组织出类似于打击乐的节奏。日常生活的声音就是音乐的一部分,或者说声音的完整呈现必然包含我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与理解。

  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云南的民族文化拥抱世界。当我身处其中,深深凝视这片神秘而传奇的土地,我看见一个不可阻挡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这也是全人类前进步伐的基调。正如我们晚会的最后一句结束语:“春暖花开,一起向未来”。(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