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云南绿春:开启“风味盲盒” 日子有滋味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艳 2025年10月27日 21:06

  中新网云南新闻10月27日电(刘荣欣)清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大兴镇一间不足30平米的小饭馆里,蒸汽裹挟着米香缓缓升起,李发说将辣椒、大蒜和生姜剁碎,再加入香料,混合成独具风味的蘸料。一旁的丈夫李忠亚则忙着将昨夜泡好的糯米蒸熟,准备制作哈尼族传统的糯米粑粑。

  “我们家没有菜单,客人都是看着冰柜点菜。”李忠亚笑着说,每天清晨五点不到,他就到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时令蔬菜,而肉类则定点采购当地老乡自家养的土鸡和猪。

小饭店的“冰柜菜单”。刘荣欣 摄

  李忠亚夫妇都是绿春县三猛乡人,不到20岁就到县城打工。“我没上过学,也不识几个字,来到县城只能到餐馆里打零工,帮老板备菜、洗碗,但是我肯学,看老板炒菜时我就把步骤记在心里。”李发说回忆。

  2008年,夫妻两人东拼西凑租下了现在的两间店面,一边经营百货生意,一边开饭馆。为了增加一份收入,李发说向绿春县烟草专卖局提出零售许可证办理申请,通过核准后成为一名零售户。

  但因为缺乏经营经验,夫妻俩常常因为估算不准,导致库存积压或商品缺货,面对顾客需求,也难以快速调整商品种类,小店生意不景气。“刚开始我们想着卖商品嘛,摆出来就可以了,没想到这里面有学问。”最困难的时候,夫妻俩甚至有过把饭馆转让的念头。

  绿春县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了解到李忠亚夫妇的经营难点后,带着自己制作的陈列手册多次上门教夫妻俩如何合理陈列商品、使用扫码枪,还根据当地消费习惯和季节变化,指导他们如何调整商品结构。在客户经理的帮助下,李忠亚夫妇逐渐掌握了经营技巧,小店的生意也慢慢有了起色。

  “前些年我还不太听得懂普通话,好在客户经理也是绿春本地人,他会用方言跟我交流,慢慢教我怎么记账,怎么和顾客沟通,一直鼓励我。”李发说聊着,手里的动作却没停,将刚蒸好的糯米粑粑,整齐地放在盘子里。

  随着对经营技巧的掌握,李忠亚夫妇开始在饭馆上尝试创新,他们发现很多外来游客对哈尼族的传统美食特别感兴趣,便把山野菜、竹筒饭原料等列入了“冰柜菜单”,让顾客可以根据这些特色食材自由组合点菜,这种“风味盲盒”的经营模式,很快为小店赢来了不少回头客,如今百货店和饭馆年利润有6万多元,撑起了家用。

李发说在腌制魔芋。刘荣欣 摄

  “这几年店里的生意还不错,两个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去年暑假,孩子们教会了我用语音、视频通话和转账收款功能,还教我如何发朋友圈,现在我不仅能独立收款,还会在朋友圈发美食照片招揽生意。”李发说笑道。

  暮色降临,李忠亚夫妇的饭馆迎来了一波顾客高峰,在热闹的氛围中,小店的灯光显得格外温暖,映照着夫妻俩忙碌而又幸福的身影。(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