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澜沧宣传部:党建引领 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5年10月15日 15:41

  中新网云南新闻10月15日电(张婕 石芮)3年来,中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为引领,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立体化宣传、沉浸式体验、深层次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思想铸魂,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将筑牢思想根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首要工程,通过系统化、多层次的学习教育,凝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思想共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列席旁听、督促指导、考评考核”的工作机制,统筹用好集体学习研讨、个人自学、专题调研等形式,推动理论学习质效提升。通过领导领学、专家讲学、参观研学、悦读荐学、青年共学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3年来,举行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33次,参与学习9680人次;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编印学习资料21期2100余册。

  宣传聚力,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和声

  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全域宣传矩阵,着力打破传统宣传壁垒,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随处可见、随处可感”。拓展传播渠道,讲好团结故事。持续深化与主流媒体及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协作,不断拓宽对外传播渠道,3年来,各级媒体刊播稿件澜沧民族团结方面稿件逾6000篇。同时,大力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澜沧发布”抖音号粉丝近30万,播放量超百万的短视频达230条,微信公众号、微博、“七彩云端”APP等平台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广、立体化的宣传网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得更远、唱得更响。创新理论宣讲,增进“五个认同”,积极构建领导干部带头讲、理论工作者示范讲、“能人”生动讲的分众化宣讲模式。通过文艺宣讲、应急广播、群众会议、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2025年以来,深耕“笙声传乡音”理论宣讲品牌,县委宣讲团深入基层,运用民族语言和鲜活事例,生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3年来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宣讲457场次,覆盖干部群众11万余人次。

  文化交融,织牢民族团结进步纽带

  以文化浸润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实现“融在一起”的生动局面。活化文化载体,增强情感认同。常态化开展国庆升旗、烈士纪念日公祭等仪式。策划开展“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民族特色集市、中医药夜市等特色场景,吸引数万群众参与,在文化共享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旅融合体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依托景迈山、老达保、非遗工坊等独特资源,精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体验行”路线,让游客与本地居民在“同吃同住同游同乐”中,沉浸式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深了解、增进感情。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全县接待游客30.05万人次,旅游花费2.68亿元,“数”里行间是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动体现。

  实践暖心,共享民族团结进步硕果

  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民生服务、文明实践深度融合,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夯实团结之基。依托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乡(镇)实践站、165个村(社区)实践所,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1.2万场。组建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和7.8万名注册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民族团结的“流动宣传员”和“贴心服务员”。3年来,通过举办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选“道德模范”5人、“身边好人”32人、“新时代好少年”11人,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使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可知可感可及。(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