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10月14日电(谢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田野间,一场关于绿色农业的探索正悄悄改变这里烟农的生活。近年来,玉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烟粮协同”为主线,通过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土地潜力,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为乡村振兴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前麦后烟,为土地注入活力
走进玉龙县塔城乡,常能听到农户们念叨一句话:“要种烟,先种大麦。”这种“前麦后烟”的种植节奏,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妙衔接,更像是土地与作物之间的默契合作。
大麦收割后,秸秆被粉碎直接还田,慢慢在土壤中分解成有机质,既缓解了土壤板结,又增强了保水保肥的能力,为后续的烤烟生长打下好底子。这样一来,也真正做到了“以麦养烟”。反过来,烤烟带来的稳定收入和技术支持,也让农户对大麦种植更有底气,形成了“以烟稳麦”的良性循环。

据统计,塔城乡通过烟麦轮作,每亩年收益能达到5800元以上。再加上玉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提供的每亩30元秸秆还田补贴,不仅让农民主动把秸秆变废为宝,还从源头上减少了焚烧带来的污染,土地肥了,天也更蓝了。
“烟+N”融合,稳住粮食安全
在“烟+麦”模式基础上,玉龙县还在不断探索更多元的“烟+N”模式,比如“烟+稻”“烟+油麦菜”“烟+绿肥+玉米”等轮作组合。这些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综合效益,也进一步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
为了给这些多元模式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当地还通过科学划定烟田,推动土地有序流转,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比如在九河乡中和村,打造了“农田、农机、农艺”三融合的现代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同时,依托“公司+合作社+烟农”机制,为烟农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如自主改造的掐叶露杆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集中运输、代表交烟”的模式也省下了大量人力,让更多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
科技为农田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设施升级方面,玉龙县紧扣绿色、清洁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颗粒燃烧机。在烟区,回收农户手中的废弃木料、烟杆和农作物秸秆等材料,将其加工成颗粒状的生物质燃料。这一做法不仅让农业废弃物焕发新生,也走出一条节能环保的发展路子。

在绿色防控方面,蚜茧蜂防治、黄蓝板诱杀等生物技术覆盖全县烟田,并辐射大农业领域,构建“以虫治虫、生态调控”的立体防护网络。同时,土壤保育工作也始终围绕生态优先展开,通过秸秆还田、深耕晒垡、施用绿肥和腐熟农家肥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系统性地维护和提升了烟田土壤的质量。
产业融合让家乡成为真正的归属
“烟粮协同”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也留住了农村的劳动力。“以前总想外出打工,现在在家种烟种粮,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小,不比在外面差呢。”塔城乡烟农和铁雄的感慨,道出许多返乡农户的心声。
从“单一种烟”到“多元融合”,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玉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烟粮协同”为画笔,用科技与生态作支撑,一步步绘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未来,玉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将继续深化“烟粮协同”发展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