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绵延的青山翠谷间,藏着一颗温润而熠熠生辉的“侨乡明珠”——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这里拥有着别样的热闹与生机,是一处等待人们细细品味的多彩家园。
柯街镇地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低热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适宜,四季如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天堂,也孕育出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多元的人文风貌。
如果你从保山市区出发,沿着蜿蜒却平整的公路行驶约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这个被青山环抱、田园如画的小镇。
柯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时代。宋代大理国时期,这里设枯柯甸,隶属永昌府。元朝置枯柯赕并设驿站,属大理总管府。明清时建制屡变,先后为枯柯寨、枯柯里,仍属永昌—右甸管辖体系。民国时期行政区划频繁调整,曾设枯漭乡、柯模乡等,至昌宁建县后渐形成柯街乡、柯华镇等建制。1988年称柯街乡,2002年撤乡设镇,始为今柯街镇。
作为滇西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曾是马帮歇脚、商贾云集之地。千百年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走在今天的柯街上,依然能依稀感受到那段茶马古道带来的历史回响,它是物资流通的通道,更是文化互鉴的走廊。
而最让柯街显得与众不同的,是它作为“侨乡”的独特身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批从东南亚归国的侨胞被安置于此。他们带来了异域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和语言口音,也带来了与本地文化交融的新可能。
政府在柯街华侨社区实施了系统的安置政策,建起了整齐的民居、学校、活动中心,让归侨们真正“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发展得起来”。
如今走在这里,你依然能听到略带缅泰口音的云南方言,吃到融合了东南亚风味的家常菜,甚至在一些传统节庆中看到异域歌舞与本地民俗同台演绎。
多民族共融,是柯街另一个动人的主题。这里汉族、彝族、傣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和睦共处。不同民族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却也共同构建了柯街的集体身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情感。
节庆是柯街多元文化最绚烂的绽放。彝族的火把节上,篝火照亮每个人的笑脸,热烈的舞蹈和古老的歌谣传递着族群延续的力量;傣族的泼水节则是水的盛宴,人们以水祝福,洗去过往,迎接新生;而归侨家庭有时还会庆祝东南亚风格的节日,比如用柠檬香茅装饰门庭、共享椰浆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柯街始终洋溢着一种温暖而热闹的生活气息。
说到享受生活,柯街人有着天然的馈赠——温泉。柯街温泉是滇西地区著名的地热资源之一,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AAAA级景区。这里出水温度高达70℃以上,富含硫、锂、氟、钙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在柯街温泉小镇,罕见的医疗级偏硅酸高温热泉也被称为熊猫级黑温泉,其水质呈弱碱性,由火山熔岩物质溶于温泉水中形成,颜色呈褐黑色。沐浴在温润的泉水里,洗去一身疲惫,看蒸汽氤氲,这是何等的惬意与悠然。
好水土育好物产。柯街的物产丰富且品质优良,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柯街泡核桃,它壳薄肉厚,口感香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昌宁红茶汤色红亮、香气沉稳,堪称云南红茶中的佼佼者。而柯街大米则因颗粒饱满、软糯适中而深受周边市场欢迎。
食物,往往是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在柯街,这里的美食版图交织着侨乡风味、民族特色和本地智慧。
归侨们带来了白斩鸡、小卷粉、包菜酿、假蒌等东南亚风味;傣族同胞擅长制作酸笋鱼、竹筒饭、撒撇等地道傣味;彝族人家则有砣砣肉、苦荞粑粑等朴实却鲜美的传统菜;而回族家庭的牛干巴、油香等小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走在柯街的市集或小店中,各种香气扑鼻而来,每一种味道背后,都是一个民族的故事、一个家庭的记忆。
如今的柯街,新修的公路、整洁的社区、兴旺的集市、笑容满面的居民……构成了一幅现代与传统交融的侨乡新貌。
这里正在等待每一位有缘人的到来,细细品味它平凡而丰富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