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好奇过祖国西南边境线上的村寨生活?在云南德宏,被誉为“目瑙纵歌之乡”的陇川县,正是一方浸润着侨乡底蕴的土地。这里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50.899公里,拥有国家二类口岸章凤口岸,自古便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和中缅陆路通商要道。
而位于该县陇把镇的龙安村,恰处于这段边境线上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它与缅甸仅隔着一条南洼河,河流蜿蜒而过,绘出“一河分两国,一寨连千家”的独特景致。
凭借与缅甸接壤的独特区位,陇川县许多居民,尤其是阿昌族群众,历史上曾向缅甸迁徙并与当地形成亲缘网络。学术研究表明,缅甸的“迈达”民族与中国阿昌族之间存在渊源,其跨境民族关系已得到广泛认可。
正是在这样的地理与亲缘脉络中,陇川奠定了其作为重要侨乡的独特地位。龙安村作为陇川的组成部分,成为跨境交往与侨乡基因的一个生动缩影。这里不仅是汉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多民族共居的家园,也沐浴着陇川侨乡的深厚氛围。全村500余户2000余人中,归侨侨眷与全县5万余侨务对象构成的跨国家庭网络紧密相连,使龙安村的发展始终与“侨”息息相关。
在景颇语中,“龙安”意为“神龙栖息的地方”,村民们世代守护着10.8公里的国境线,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与边疆安宁的动人篇章。
步入龙安村,犀鸟装饰的路灯和带有“友善、爱边、守边”等字样的象脚鼓装饰映入眼帘。犀鸟是景颇族的图腾鸟,在景颇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目瑙纵歌节中,头戴犀鸟冠的“瑙巴瑙双”作为重要的领舞者(通常由多人担任)引领全场。众人合着象脚鼓的节奏翩然共舞,形成万人齐跳的壮观场面。
村庄里绿树成荫,鲜花繁盛,一踏入便令人身心松弛。红墙瓦房错落排列,家家户户门头悬挂的国旗迎风飘扬,与色彩明丽的民族壁画彼此映衬,别具风情。
近几年新修建的道路宽敞、干净整洁,处处流露着“云南省美丽乡村”的清新气象。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庄既建起了一幢幢靓丽新居,也精心保留下一片上世纪50年代的特色土坯老房。其中部分老建筑经悉心修缮,变身特色民宿,不仅延续了建筑生命,更留住了那一抹动人的乡愁。
矗立在南洼河边的龙安守望亭,亭内高悬的“卫我河山”匾额,笔力遒劲、字字千钧,每一笔都镌刻着先辈们守卫国土的赤诚与坚毅。龙安守望亭的修建,既是边境防控的重要设施,更是村庄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见证着龙安村从贫困落后到繁荣振兴的蜕变历程。
产业振兴,是边疆繁荣的深厚根基。龙安人因地制宜,发展起蚕桑、砂糖橘等特色产业。连绵的果园中,黄澄澄的砂糖橘压弯枝头,犹如一盏盏小灯笼,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静谧的蚕房里,“蚕宝宝”啃食桑叶,吐出一缕缕银丝,编织的不仅是洁白的茧,更是家家户户崭新的希望。
不止于田间,龙安村还依托边境地理、民族文化、传统建筑与温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龙安温泉度假村、土砖文化驿站、陇川欢乐水世界等文旅项目相继落地,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多元生动的气息。
在这里,游客既可沉浸于温泉氤氲中洗尽疲惫,也能在土砖文化驿站内触了解传统技艺;欢乐水世界中回荡着孩童的笑语,当地人也因这个大型水上娱乐项目的建成丰富了娱乐生活。
同样令人惊喜的,是当地的蓝花楹大道。每至花期,这里紫云缭绕,微风拂过,落英如雨,将边陲的天空染作一片温柔的霞彩,吸引无数游人驻足流连。
旅途之中,自然也少不得品味当地的特色美食。在龙安村,稻花鱼便是不可错过的一味。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稻花期饱食扬花的鱼群体态丰腴、肉质鲜嫩,宜煮宜炸,鲜美香甜。此外,你还能尝到德宏经典的景颇族风味,如酸辣开胃的“鬼鸡”,和堪称“下饭神器”的各式舂菜,真切体验一把“舌尖上的民族风情”。
龙安村,这个中缅边境线上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着一幅边地繁荣、民族团结、乡愁浓郁、活力迸发的美丽画卷。它守望着祖国的西南大门,也热情迎接着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