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磨憨铁警:“国门”青力量的高温守护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5年09月03日 16:50

  中新网云南新闻9月3日电 (徐红 杜威)9月3日清晨8时,35岁的所长李自斌,带领一群平均年龄26岁的青年民警已提前到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四年来,旅客如织,客流屡创新高。在这条日益繁忙、川流不息的国际大通道上,来自云南玉溪、德宏、曲靖、楚雄、贵州遵义等不同地方的青年民警们,为了同一个梦想汇聚在一起,不惧暑热,以百分百热情,守护着南来北往的旅客平安出行。

“国门”口岸前,他们热情洋溢

  “请大家不要挤,按顺序乘坐扶梯,在安全黄线后排好队乘车。”“这位女士,您抱着孩子,可以走这边的换乘电梯,这样更方便。”12时31分,中国昆明开往老挝万象的D87次国际旅客列车缓缓驶入磨憨火车站,民警尹加汪穿梭于换乘通道和站台之间,有条不紊地维护着乘降秩序,为出境旅客做好换乘引导。

  不一会儿,从老挝万象乘坐D88次入境的旅客陆续通过出入联检大厅进入车站候车区,尹加汪来回巡视,看见走错区域的外籍旅客,及时用热心引导:“这位旅客,你好,进站请从这走!”。

  在出站口与出入境联检大厅交会处,民警马俊逸手持小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向旅客们宣传着安全知识,押韵顺口且生动的宣传语引来旅客驻足点赞。这是青年民警们立足铁路口岸通关要求,创新自编顺口溜“磨憨铁警专用宣传语”,专门保障出入境旅客安全旅行。同时,不间断开展路地联合巡逻、反诈防盗安全宣传、法律法规咨询服务,让旅客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暑运以来,磨憨火车站单日国际客流量达550余人。为进一步提升出入境国际旅客通关体验,确保跨境旅客安全出入境,磨憨站派出所立足“国门”窗口定位,充分发挥青年民警思维新、干劲足的优势,打造“澜湄青枫”党建品牌,并依托党建联盟机制,加强与边检、海关、车站、属地公安机关联勤联动,建立安全责任社群,将安全防线延伸至站区内外的每个角落。

熙攘客流中,他们沉着应战

  “大家有序排好队,不要挤,这样才能更快、更安全地进站……”候车室大门外,在排成长龙的旅客队伍中,“00后警花”陈孟琪手持喊话器,声音洪亮。她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客流中,从清晨到正午,磨憨热辣滚烫的太阳,不因她是女警而绕过她,晰白的小脸被晒得红彤彤的。

  “我不是警校‘科班'出身,刚毕业时第一次面对这么多旅客,压力比较大,大家都是青年民警,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回想起第一次到派出所工作时的场景,叶敏笑着说道。为了迅速适应高频工作节奏,只要有空闲,她就到站勤、内勤等不同岗位跟学,认真熟悉接处警、执法办案、文字材料等具体工作流程,不断给自己“充电”。

  每到节假日,客流节节攀升,背包遗忘、护照弄丢、赶不上车等求助不断,各类小纠纷时有发生,为有效应对大客流带来的各类问题,磨憨站派出所各岗位青年民警全员出动、轮番上阵,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实践锻炼,在一场场纠纷调解、一次次案件办理中,他们练就了沉着冷静、认真细致处理各类警情的看家本领。

  “我们派出所和警务区都远离城区,尽管生活工作都不太方便,社交圈也相对枯燥,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激情和状态。只要旅客平安出行,我们大家就很开心、很踏实。”今年33岁的副所长黄山时刻保持热情、充满自信。

寂静云深处,他们默默坚守

  从磨憨一路北溯,中老铁路线上同样的铁警青春力量随处可见。

  当日上午9时,云彩还懒洋洋地缠在半山腰上,磨憨站派出所副所长董森已带领民警钱隆前往辖区铁路线路开展徒步巡查,近200米长的下穿涵洞,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从热闹的村寨“穿越”到寂静的丛林。

  “咱俩一人一根长棍‘探路',尽管到秋天了,但还是蚊虫多、蛇多。”磨憨站派出所的铁路线路大多穿越热带雨林,夏天的线路巡查工作并不轻松,尽管他们做足了准备,手臂上还是被蚊虫叮了六七个大大小小的包。行进在比人还高的灌木丛中,董森走在前面,一只手拨开灌木丛,另一只手用木棍小心地敲击着地上的草丛,确认安全后再继续前进。

  两人前行还不到500米,就是布满水坑的泥泞小路,两人稍加助力,起跳一跃、安全通过,没走几步又有满是尖刺的荆棘“拦路”,两人默契配合,一人上前站在稍微干燥的土堆上,用长棍将荆棘丛用力压低,另一人再错身借位顺利通过,这样的操作一趟巡查下来需要至少重复十几次,“就像过障碍赛一样,不仅要考验眼力,还要考验体力和耐力。”董森玩笑着说道。

  经过近一小时巡查,董森和钱隆鼻翼、脸颊两侧已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他们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查看铁路设备情况、采集基础信息,确认安全后,两人才放心地继续前往下一个区段巡查。

  “国门”往来的列车驭风前行、奔驰不息,在磨憨站派出所青年民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趟趟国际旅客列车自“友谊之路”出发,一路畅通无阻。(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