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一场融合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明婚俗的盛会在大理州喜洲镇海舌公园拉开帷幕——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暨“云尚有礼·彩云之恋”云南省第二届集体婚礼在此浪漫举行,60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携手许下爱的誓言,共赴幸福之约。
上午,伴随着轻快的旋律,集体婚礼正式开启序幕,60对新人身着盛装依次入场,脸上洋溢着甜蜜笑容。新人中有25对来自1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今年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新人们在云南顺利完成结婚登记,更以旅行结婚的方式定格跨地域的浪漫。活动开始后,与云南15个州(市)分会场的连线互动开启,新人们穿越屏幕共享喜悦,感受来自云岭大地的集体祝福。
本次活动汇聚了约200名嘉宾,包括全国文明家庭代表、道德模范代表及9对特邀金婚夫妇,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时刻。“我们结婚四十多年了,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一直到现在。”被邀请到现场观礼的杨凤兰夫妇表示,“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很开心,祝新人们新婚快乐,恩恩爱爱。”
随后,云南省民政厅厅长刘智作为证婚人致辞,全体新人共同宣读结婚誓词,“互敬互爱、携手一生”的誓言在苍洱间回荡,放飞蝴蝶仪式更将氛围推向高潮,翩跹的蝴蝶承载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飞向蓝天与洱海。
大理的浪漫地标、爱情传说很多,自古以来,在各族人民的心中,爱情都是神圣而美好的追求,南诏阿凤公主幻化望夫云的神话、柏洁夫人与火烧松明楼的故事、霞郎和雯姑双双化蝶的传说,和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一样,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白族扎染的靛蓝誓言、“三月街”的互诉衷肠、“三道茶”的苦甜隐喻,使爱情承诺更加深邃厚重。当唯美爱情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五朵金花》的白族爱情故事让大理声名远扬,《天龙八部》的武侠爱情故事让大理走向世界,《去有风的地方》的都市爱情故事让大理火遍全网,这片土地始终用最独特的魅力,让爱情在文化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活动中,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李桂科、杨芬夫妇上台分享幸福秘诀,为新人送上婚姻经营的暖心锦囊。“你去吧,家里有我!”是他们之间最朴实动人的情话,李桂科动情地说,“她一直支持着我的工作,带孩子、照顾老人,一个人撑起这个家。最让我刻骨铭心的痛,是女儿临产。当时单位派我去南京学习,那是攻克麻风病的关键机会。我左右为难,她对我说:‘你去吧,家里有我。’这几十年来,我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山石屏这个‘大家’,她从不抱怨,再难也咬牙坚持。我认为婚姻最重要的就是彼此理解、支持和‘不放手’。”
本次活动还举行了传统“赶喜街”环节,新人们在“爱在大理·七夕文化集市”中体验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感受大理的烟火气与文化底蕴。下午,新人分组前往金主寺码头,乘坐“风花雪月号”粉色游船游览洱海,湛蓝湖面与粉色游船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浪漫的苍洱画卷。
年轻夫妻们兴高采烈,有的还手持go pro相机记录这个对自己来说值得纪念的一天。“95后”新婚夫妻丁道纯、陈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是从校园走到婚礼殿堂的情侣,女孩身穿白族传统新娘装,高高的头饰,充满喜气的红色,衬托得两人的脸更红了,女孩表示,“收到主办方为我们准备的礼服,十分开心,摄影师出片也好快啊!”
本次活动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得以弘扬,也让“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婚俗理念深入人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相亲相爱的婚恋观。这不仅是一场浪漫的集体婚礼,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七夕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大理的壮美风光、悠久历史、民族风情相融相生,让节日氛围更添温馨浪漫,也让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既展现了大理“最佳爱情表白地”的文旅魅力,也推动了移风易俗,为构建和谐家庭、文明社会注入温暖力量。
“我们将会履行责任和义务,互敬互爱……”愿新人们不负结婚誓词里的期许,将爱一个人、爱山川湖海、爱人生、爱社会、爱这片土地的情,实践下去。
本次活动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文旅部非遗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云南省民政厅、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