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8月27日电(张婕)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镇大歇场村在创新“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节庆为媒”发展模式下,蜕变成为“艺术家第二居所”,不断吸引游客前来,促进当地增收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大歇场毗邻澜沧江,曾是茶马古道上马帮队伍歇脚打尖的地方,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节庆为媒”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景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2018年,该县将文艺培训从城市画室搬到大歇场乡村院落,首届绝版木刻暨农民画培训班在茶马古道边开课,30名村民放下农具拿起刻刀,转型成为农民画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60余幅乡土作品,这个诞生于古村的培训基地,从此成为激活旅游发展的“文化反应堆”。此外,当地还建成茶马古道博物馆,对木刻作品进行展示等。

除请进来教技法,该县还送农民画家到外面开展培训开眼界,通过不断学习,他们将马帮故事刻进版画、把茶山云雾拓在纸上。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作品还走出大山,到上海、北京的展厅里,讲述边疆村落的故事,让大歇场声名远扬。就连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也慕名而来,写生团蹲点半月,跟着农民画家学习刻版技法。
大歇场不断蜕变,青瓦红墙的农家屋舍成为版画展厅,风雨桥的廊柱上悬挂着村民创作的茶马古道系列作品,就连“爱情湖”畔1314米海拔的石碑,都刻着木刻风格的爱情箴言。这种全域化的艺术浸润,让整个村落变成立体的文化课堂。
艺术家的入驻、实景剧《马帮铃响》的上演等,不断为大歇场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付爱民到大歇场成立民族艺术工作室,为农民画家提供专业的创作指导,并丰富研学课程;实景剧则让许多村民成为演员,吸引大批游客和写生团前来,使其从“乡村旅游点”升级为“艺术家第二居所”。

据统计,2024年大歇场接待游客1.1万人次、农村经济总收入476.3万元,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11230元,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古村落,已然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用木刻刀刻下传统的根脉,在民族团结的时代幕布上,以创新思维拓印未来的图景。(完)(澜沧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