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8月27日电(李钰琳 方超 鲁志刚)1993年,22岁的黄开国,来到了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卷包车间,成为了一名操作工,这一干就是近30年。
30年间,黄开国几乎摸遍了车间里的所有机型。从最初的操作工到后来的修理工,他一步步钻研,一点点积累。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他常常蹲在设备旁,反复琢磨每一个零件的运转,记录每一次故障的排除方法。同事们都说,黄师傅的手上有“魔力”,再难修的机器,他总能找到症结。
2022年,51岁的黄开国迎来人生转折。因生产结构调整,他离开熟悉的车间,转岗至后勤管理科。面对全新领域,这位与机器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师傅,第一次尝到“手足无措”的滋味。“以前修机器,靠的是手上的功夫,现在做后勤,连最基础的办公软件都用不熟练,更别说对接工程项目了。”可骨子里的韧劲让他不肯认输:“既然来了,就得把活儿干明白!”
后勤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细节疏忽就可能影响整个流程。黄开国想出个“笨办法”:把每个工程项目的合同条款、时间节点、操作步骤绘成流程图,贴在办公桌前。“照着图走,就不会漏环节。”每一张流程图,他都要反复核对十遍以上;涉及现场施工,他也守在旁监督,直到工程完工才放心。这份“轴劲”,让他经手的项目个个圆满落地。
2024年,工厂食堂燃气管道升级维护工程启动,黄开国挑起项目负责人的担子。为不影响职工用餐,他把施工时间定在工厂停产期,周末加班、深夜盯工成了常态。在他的精心调度下,原本两个月的工期缩短近一个月,食堂如期开放,职工们纷纷为他点赞。
更让人意外的是,随着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后勤管理科推出了“数字后勤”平台,方便职工在线办理就餐、停车等事务。而当初连基础办公软件都不会用的黄开国,竟然也参与了平台的开发。为了跟上时代,他主动学习新系统,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需求、优化流程。
从生产车间的“机器匠”,到后勤管理的“多面手”,岗位在变,但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始终未变:“不管在哪个岗位,把事情做好,心里才踏实。”这朴素的话语,正是他三十年职业生涯最生动的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