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至五月,昆明蓝花楹进入盛花期,城市在层层花海的映照下,彰显着独属于春城的浪漫与魅力。教场中路作为五华区以“一街一景”打造的特色园林景观大道,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靓丽景色尽显无遗。“春观花、夏赏楹、秋拾叶、冬逗鸥”等多样生态景观得以体现,一幅幅生态宜居“实景图”在五华徐徐展开。近年来,五华区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优化、环境美化,不断促进城市品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依托教场中路蓝花楹、文林街银杏等城市景观打造“蓝花楹文化艺术节”“银杏文化艺术节”等文旅品牌,以景城融合促山水文城融合,绘制出一幅五华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
以文塑城 打造宜居新典范
清晨,漫步翠湖公园,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群鸟戏繁花,翠柳拂绿水,园内万物彰显着绵延不断的勃勃生机,处处皆呈现着生态和谐的美丽图景。前来晨练的市民与赏景的游人交织如梭,与翠湖之景共同绘就了一幅人景和谐、城园共融的生态画卷。
翠湖片区富集昆明辖域历史文化资源,是名副其实的“老城之心”。近年来,五华区秉承让绿和美贴近百姓“家门”的理念,结合绿美社区、绿美街区街道、绿道、“公园+”等建设要求,促进翠湖片区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打造宜居宜业新典范。
在翠湖公园内部,优化翠湖东路、九龙池等绿化景观,开展大规模的水环境提升以及生物多样性多功能展厅建设。2023年8月,“翠湖生态文明展厅”正式开放,展厅作为集生态、科普、文化、艺术、研学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平台。自开放以来,展厅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翠湖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为宣传昆明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贡献力量。2024年,翠湖公园正式挂牌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科普教育基地。
在翠湖公园外部,建成环翠湖慢跑道并进行优化提升,围绕翠湖沿线打造街头花箱及多个景观小品、立体花坛等。与此同时,结合翠湖片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建成涵盖历史名人、文化教育、城市变迁等多个展览主题的翠湖博物馆群;挖掘提升“九巷十三坡”景观,完成洗马河公园建设,再现老昆明“柳营洗马”历史文化景观风貌。通过将翠湖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融合,精细化提升改造翠湖,为市民游客带来更为优质的美好环境。
如今,地处市中心、占地22.1公顷的翠湖公园已成为昆明城市中的“生态样板间”。五华区将持续深化绿美街区建设,重点推进大德寺双塔、经正书院、朱德旧居、半亩游园等项目,再现“翠湖八景”,为翠湖历史文化片区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据悉,五华区正逐步打造以翠湖公园、月牙潭公园、五华园博园为中轴,串联莲花池、篆塘、金碧、金牛、眠山等公园以及若干口袋公园的城市生态布局,重现五华山、圆通山、祖遍山和翠湖的“小三山一水”历史格局,让市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景,共享生态福祉,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以人为本 推动城市发展向“新”而行
午后,伴着五月和煦暖阳沿翠湖周边信步而行,街边各色精美小店琳琅满目。走进一家门口石榴花开的书店,咖啡香与茶香在空气里交织萦绕、扑面而来。沿着楼梯拾阶而上,一对情侣坐在二楼临窗阅读区簌簌翻阅线装书籍,店内温馨适然的氛围与玻璃窗外绿意盎然的惬意相得益彰。这是位于翠湖北路的纸布石书店。
转角遇美,起步闻香。近年来,五华区多元化打造绿美城市,因地制宜对位于“方寸之间”的“口袋游园”进行改造提升,不断凸显城市绿地新功能,实现“点”独具特色、“线”连点成片、“面”肌理丰富,彰显出绿色与人文交融的春城魅力。
位于文林街的橡皮书店游园衔接人行道路,原为一块城市建筑间“藏污纳垢”的闲置边角地。2023年,五华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城市公共空间,结合文林街银杏特色,发动橡皮书店店主运用铁艺和绿植作装饰,在保留现状大乔木的前提下布置树池坐凳,形成可供市民游客停留休闲的互动空间,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此外,五华区还将城市绿道建设、美丽河湖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融入盘龙江“绿美河道”建设工程,对延线节点进行精品化、游园化打造,将盘龙江延线打造成为集亲水、透景、休憩、运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滨水绿道和春城滨河特色景观。同时,五华区立足长虫山生态资源优势、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将绿美景区与绿道建设相结合。自2022年起逐步规划,着力推动连接城市的浮空栈道系统建设,打造长虫山生态公园。
除了绿化提升,五华区在城市管理方面也下足功夫。近年来,五华区构建“城管、住建、街道、社区、居民”多级联动、多部门参与、多主体协作的模式,立足居民实际需求,以提升环境、拓展空间、完善功能为目标,融入拆墙透绿、阳台绿化,建成了金盾里小区、茭菱公寓等绿美社区示范点,形成兼具休憩交往、适老活动、儿童游戏、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社区服务、应急避难等功能的绿地空间。同时,辖区部分街道还发动城乡规划师、楼栋长、网格长等力量,引导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景观打造、盆栽种植、墙体彩绘等活动,共同打造了一批具有五华气息的特色街巷、特色庭院、特色楼道、特色阳台等。在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同时,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和网红街景。
2024年,五华区作为昆明市主城区唯一列入2023年度绿美城市标杆典型推荐奖补名单的区县,成功创建为2023年度绿美城市。目前,五华区拥有综合公园5个、专类公园4个,自2022年以来,累计提升和新建口袋公园共117个。2023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2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5.54%,林荫路覆盖率76.95%,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
以花为媒 实现“产城人景”融合发展
每年蓝花楹花期之际,前来五华区教场中路赏花游玩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日暮时分,夕阳余晖投射于蓝紫色的花海隧道之上,金黄色的光斑洒落地面,两向缓缓驶来的赏花巴士在车流间交汇,乘坐在巴士上层赏花的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机,定格下置身花海的浪漫瞬间。
2003年,五华区在教场中路栽种蓝花楹260株,经过多年的精心养护,形成了“一街一景”的特色景观大道。2016年和2021年,五华区对教场中路进行两次提升改造,全线补植蓝花楹560株。2020年,完成对蓝花楹主题公园的改造,为市民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休闲空间。
自2019年起,五华区以花为媒连年举办蓝花楹文化艺术节。今年,在2025年第七届昆明蓝花楹文化旅游季活动中,五华区强化品牌赋能,首次探索双会场联动模式,创新“蓝楹紫、云咖香”等特色场景联动发力,将教场中路、南屏街、翠湖片区以点串线、连片成圈。“五一”假期期间,主会场教场中路人流量突破72万人次,教场中路“蓝花楹”全网话题传播量累计31亿人次,带动片区文旅消费达2880万元。
近年来,五华区充分挖掘利用辖区“花事”资源,抓住银杏观叶季、圆通樱潮、蓝花楹花事等,举办银杏艺术文化节、昆明蓝花楹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打造文旅新场景,逐步实现从“赏花游”“赏花消费”到“赏花经济”的跨越转变。同时,通过辖区各大公园传统花事活动,持续拓展公园城市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公园城市经济新业态。依托公园独特资源优势,立足园区景观提升、管理提质,主动营造氛围、创造亮点、吸引流量,连续在翠湖公园成功举办海鸥文化节、郁金香展、荷花展,在郊野公园举办绣球花展、美人梅花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设置各类特色集市,展销手工艺品、土特产、节日风物等,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烘托城市烟火气,有效促进公园消费经济。此外,五华区深入挖掘利用翠湖周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串珠成线打造“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黄金旅游线路,从风貌提升、业态布局、线路组织等方面,推动翠湖、昆明老街、南屏街、南强街巷等重点区域实现联动发展。
从让市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景的城市景观到吸引国内外游客专程奔赴的“网红打卡点”,五华区以教场中路蓝花楹大道为核心的“赏花经济”,通过文化价值产业化、场景体验多样化、产业联动全域化,推动赏花活动从短期节庆向长效产业生态转化,一幅五华宜居宜业的幸福图景正逐步绘制。
未来,五华区将继续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为支撑,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舒心、更方便、更美好,助力五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华区融媒体中心 姜媛 杨武 杨淼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