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日电 夜幕降临,昆明市官渡区宏仁社区夜市热闹如常。烧烤摊上,两名男子因琐事争执,情绪激动。摊主放下烤夹,走出摊位。“别动手,有话好好说。”他一边劝阻,一边在微信群上报情况。几分钟后,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星耀路派出所社区民警杨亚云赶到现场,事态迅速平息。
这样的场景,在宏仁社区早已不是偶然。摊主的身份不止于经营者,更是一名“红围裙”,是人间烟火中最接地气的治安前哨。
与之协同的,还有穿梭在街巷之间的“红袖标”,以及日夜值守、动态巡逻的“星耀义警宏仁分队”。三支力量同属春城“红袖标”志愿体系,又在星耀路派出所和宏仁社区的共同推动下,因地制宜、差异分工,构建起一张“点上有守、线上可动、面上联防”的治理网络。
在这张网的常态运行下,宏仁社区治安形势实现明显转变:2025年4月,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0%,刑事案件同比下降50%。警情地图上的“红色片区”,正在从压力区变为示范区。一个可感知、可响应、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样板,正在这里扎根、生长。

织密一张网:从点到面构建群防架构
2025年初,星耀路派出所以宏仁新村为试点,推动“星耀义警宏仁分队”组建落地,构建“1名民警+1名辅警+1支义警队”的责任编组模式。
义警分队由社区干部、物业保安、党员群众等50余人组成,实行全天候、错时布防,重点覆盖夜市商圈、学校周边、出租屋密集区和城中村等治安敏感区域,有效覆盖警力薄弱时间段、片区盲点。
3月夜巡中,队员安抚护送一名离家出走的小学生;4月一出租房火灾突发,义警迅速破门救出熟睡住户;劳动节假期期间,义警更是主动介入醉酒吵闹纠纷,协助民警平稳处置。
社区民警杨亚云是机制推进的骨干。任务布防、队伍调度、日常管理,均由他负责。在他的推动下,义警巡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并与派出所勤务、社区网格形成闭环运行。
在看得见的街头巷尾、在来得及的第一时间,“星耀义警”正逐步成为宏仁社区不可或缺的平安基石,也让基层治理真正有了触角、有了温度、有了力量。
点亮每个口:场景化治理贴着人群走
宏仁社区夜市热度攀升以后,治理问题随之而来。为精准匹配辖区特性,星耀路派出所在“红袖标”志愿体系基础上,打造“红围裙”机制——将200余名烧烤、小吃摊主纳入志愿巡防体系,实现“摊前即阵地、商户即前哨”。
在社区民警组织推动下,夜市商户按照摊位划片分责,划定“摊前责任圈”,一旦发现争执矛盾、可疑人员,立即劝阻、上报,处置节点大大前移。
目前,“红围裙”机制已覆盖夜市商户70%以上。每晚高峰时段,“红围裙”摊主在烟火之间,守着秩序,也守着平安。
而“红袖标”作为整个群防机制的主干,则更多承担流动信息收集、动态线索上报等任务。目前,宏仁社区共有“红袖标”志愿者1100余人,涵盖外卖员、快递员、送水工、楼栋长、房东等多个工作群体,形成了一张移动感知网络。
同时,派出所设立12个信息工作群,覆盖所有“红袖标”片区。民警杨亚云每日关注群内动态,及时推送、分级流转、快速响应。每一次“有苗头”式警情,几乎都能在早期被压住、化掉。
前移半步走:推动治理理念落点成势
在星耀路派出所推动下,民警调度、派出所指导、社区协同,“专群结合”的模式逐步成熟。
“我们现在不仅能处理‘有人反映’的问题,更能主动感知‘快要出问题’的苗头。”宏仁社区党总支书记莫定达感慨,如今这张“红色治理网”让前端感知、源头治理、多元联动成为常态,群众参与热情逐步升温。
为强化队伍稳定性,派出所同步建立积分评优、月度通报、轮值轮岗等制度,激励、管理、评估三位一体。治理责任明晰、反馈通畅,群众参与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
如今,在宏仁社区,矛盾纠纷有人出面劝解,隐患有人及时通报,每一条街巷,都有守望的身影。
从“反应式治理”到“前端式感知”,从单点发力到结构联动,宏仁社区的“红色治理网”,已经动起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