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2日电 在滇北柯渡镇,红军播下的红色火种,如今与现代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昆明市寻甸县公安局柯渡派出所将这份红色基因锤炼成守望平安的信仰。

民警调解,心结解开
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旁,小径幽深的院子里,桂花清冽幽香,柯渡派出所联合柯渡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村委会组建的“联合调解团”,正在“丹桂飘香调解室”为村民老曹调解土地纠纷问题。
此前,民警已联动镇综治中心,翻阅资料,走访村中老人,逐步还原事情缘由。接下来,便是借助“讲红色故事、谈致富之道、聊邻里关系、引‘千里修书’之典”四步工作法,引导老曹换位思考。在民警的调解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一场持续40余年的土地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类似的纠纷调解在柯渡已成常态。今年春耕,老刘和老侯因耕地问题发生纠纷,民警马琛开了一小时警车,爬了半天山路到达现场,了解两人诉求后迅速展开调解,先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再从邻里关系入手,情理法交融地耐心劝说。最终,两人表示愿意对土地界限重新划分,民警当场“化身”测量员,对土地进行现场测量划分后,两人握手言和,纠纷成功化解。
13支“最小警务团队”
可郎村的警务室从来都很“热闹”。独居老人来这里寻求帮助,一边“烤火”一边找回生活的希望和温暖;因为琐事吵闹不已的夫妻在这里慢慢冷静下来互诉衷肠……服务群众、调解纠纷、有求必应、有难必帮,这间警务室成为周边群众的“生活管家”。
柯渡派出所聚焦“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依托警务室,深化驻村警长工作制,推行“一村一警一助理”模式,打造集社区民警辅警、网格员、“红袖标”于一体的13个“最小”警务团队,通过做实“拇指警务”,做到就近响应群众需求、快速处置警情纠纷,筑牢基层治理“微单元”。
今年以来,辖区3个警务室、13个最小警务团队承担了全所60%的社区警务工作,进一步筑牢警民“鱼水情”。
23.8%+50.3%下降率
为了守护群众,关键时刻,民警同样会奋不顾身。
两年前的一个雨夜,柯渡辖区突发一起警情,民警徐建平冒雨前往处置,结束时天寒路滑,他驾驶的车辆由于刹车失灵导致侧翻,其左手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同行警务人员不同程度受伤。经过短暂治疗,徐建平选择提前出院,手臂打着钢板继续回到工作岗位。
每天晚上,柯渡派出所民警带队,和志愿者组成的“义警”队伍穿梭于各个小巷,提醒临街商铺关好门窗,注意用火用电安全。今年以来,辖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3.8%和50.3%。
每周1次“红色夜校”
夜幕降临,柯渡河水声潺潺,更显周遭寂静,“红色夜校”里,长征故事如期开讲。
“红色夜校”是柯渡派出所依托红色资源,利用晚间精心组织的以教育、学习、宣讲为一体的活动。创办初期,这个课堂只针对派出所民警辅警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名而来的群众也成了一课不落的“旁听生”。
现在“红色夜校”的授课形式已不拘一格,现身说法、你问我答、方言表演、集中观影等应有尽有,让旁听的群众很是“上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红色夜校’办精、办好、办出特色,为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柯渡派出所所长段国友说。
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守护,点点滴滴的行动,向1935年那个烽火岁月回应:革命火种在这里延续,藏青蓝守护在这里生生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