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云南华坪:卸“黑袍”、着“绿衫”、披“金绸”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艳 2025年06月12日 17:48

  中新网云南新闻6月12日电 金沙江畔,热浪蒸腾,层层叠叠的芒果林顺着山势铺展,空气中弥漫着果香。站在丽江市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的果园里,果农甘洪宾手持修枝剪,望着远处挂满果实的芒果树感慨道:“20年前,这里堆满煤矸石,连野草都难扎根。如今,这片果园每年能带来上百万元收入。”从“黑色煤城”到“绿色果乡”,华坪县用十年时间交出了一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

华坪县荣将镇怡人的环境。2024年8月28日 李云天 摄
华坪县荣将镇怡人的环境。2024年8月28日 李云天 摄

  壮士断腕:告别“黑色经济”,重塑生态底色

  华坪县曾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煤炭产业一度贡献全县70%以上的工业产值。然而,粗放式开采导致生态恶化:金沙江沿岸山体裸露,植被覆盖率降至24%,煤矸石堆形成绵延数十公里的“黑色伤疤”。2013年后,随着煤炭市场下行,华坪经济与生态双双亮起“红灯”。

  面对困局,华坪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转型。2024年,全县煤矿数量从2013年的82对减至13对,化解过剩产能357万吨,累计清理煤矸石1107万吨。通过“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25家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4.6万名矿工从“地下”走向“田间”,成为绿色产业的主力军。

华坪县天星林厂环境条件。2024年10月15日 赵应兵 摄
华坪县天星林厂环境条件。2024年10月15日 赵应兵 摄

  在兴泉镇文乐矿井旧址,村民周安兵见证了巨变:“过去煤矸石堆得比房高,雨水一冲就毁田堵路。如今覆土复绿,种上了车桑子和攀枝花树,绿意又回来了!”

  点“黑”成“绿”:芒果产业激活生态经济

  转型的关键,在于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华坪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光热资源丰富,适宜芒果种植。然而,在煤矸石山上种果树并非易事。果农刘宗顺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80年代试种芒果,存活率不到一半。2004年才第一次有收成,如今我家果园年入百万!”

“芒香别苑”民宿生态环境。2024年9月15日 赵本红 摄
“芒香别苑”民宿生态环境。2024年9月15日 赵本红 摄

  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华坪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智能滴灌、晚熟品种培育等技术。果子山万亩芒果基地引入意大利蜜蜂授粉,研发酵素施肥技术,并依托电商平台将芒果销往全国。截至2024年,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45.9万亩,产量46.6万吨,产值30.5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芒果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果农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石龙坝镇果农孙绍华曾是矿工,转型后种植138亩芒果,年收入超150万元。他说:“以前挖煤提心吊胆,现在环境好了,挣得更多!”

  产业融合:释放绿色发展“乘数效应”

  华坪的转型不仅是单一产业的崛起,更是多业态融合的“绿色革命”。

  绿色能源赋能工业升级。依托金沙江丰富的水电资源,华坪大力发展清洁载能产业。云南五星新材料公司利用水电生产高纯石墨,2024年产值突破4亿元;隆基单晶硅棒等项目推动园区工业产值达141.77亿元,形成“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的产业链。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在果子山万亩芒果基地,“芒香别苑”民宿节假日“一房难求”,游客可体验采摘、品果酒、观江景。华坪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串联革命纪念馆、女子高中和芒果基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4亿元。

  科技助力生态修复。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光伏滴灌等技术,华坪将荒山变为沃土。金沙江年均输沙量从2005年的2.23亿吨降至2024年的0.49亿吨,鱼类种类从35种增至61种,森林覆盖率达72.66%。

华坪县永兴乡烤烟种植。2024年8月15日 李靖 摄
华坪县永兴乡烤烟种植。2024年8月15日 李靖 摄

  烤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在“两山”理念的实践中,烤烟种植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德村、边凹村、文乐村等通过修复矿区土地发展烤烟,替代传统煤炭产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为绿色农业提供示范。烤烟种植不仅是华坪县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还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如今的华坪,天蓝水碧,果香四溢。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余元,较2013年增长161%;贫困发生率从15.01%降至0.05%。曾经的“煤灰镇”石龙坝镇,户均芒果年收入超8万元,年入百万的种植大户比比皆是。

  从“煤城”到“芒城”,华坪的转型之路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这座金沙江畔的小城,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了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正如村民甘洪宾所言:“芒果树就是我们的‘摇钱树’,绿色才是永恒的金色。”(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