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施玮玮、林勇
中新网云南新闻5月12日电(施玮玮)初夏的会泽县钟屏街道鱼洞社区,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泥土香。这片曾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的土地,如今因300亩食用玫瑰和500亩北美冬青的落户,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土地流转“转”出的不仅是产业升级,更“转”出了一条环境美化、就业增收、城乡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花样经济”落户鱼洞
会泽县全年平均气温14℃,属典型的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季冷寒,干湿分明。鱼洞社区紧邻会泽县城,靠近3A级景区以濯水乡,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该怎样结合区位优势和社区实际,克服耕地少、没有特色产业、村民致富路径单一等矛盾,一直是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驻村工作队思考的头等大事。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曲烟驻村工作队和社区两委经过多方了解、考察、研判和论证后,在钟屏街道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7月,引进的食用玫瑰和北美冬青种植基地项目最终落户。

“食用玫瑰是阳性花卉,喜凉爽光照、耐寒、耐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它兼具美容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社区挨着以濯水乡,等到花开时,也可以借助区位优势发展赏花、采摘等旅游项目。”提及项目落地,曲靖卷烟厂派驻鱼洞社区的第一书记杨林难掩兴奋,“北美冬青那边种植规模更大,而且经济收益更高,市场前景也不错,真是期待这两个项目产生收益后,能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
玫瑰花开“三重香”
走进位于鱼洞七组的玫瑰花田中,花苗已全部完成移栽。负责该项目的泰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朝才说,今年年初,社区通过土地流转、集中300亩土地引进食用玫瑰种植,实现了“一举三得”。
以濯水乡周边及社区的闲置土地披上了“花衣裳”,未来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配套改造建设的玫瑰花加工厂已在以则社区落户,目前已经进入厂房装修及设备入厂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最让村民高兴的是,该项目长期用工需求达500人次,为易地搬迁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北美冬青“破冰”工薪市场
另一边,鱼洞六组,500亩的苗圃里,务工的村民们正在精心照料着北美冬青幼苗,添土、换盆、浇水、加肥,绿油油的小苗,正在奋力生长着。
指着有半人高的苗株,冬红园艺的负责人张华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规模化种植,让二、三线城市的工薪阶层也消费得起!”

据张华介绍,北美冬青从育苗到成品上市需要3年时间,苗期管理每天的用工人数是50人,到了采摘期不少于150人,来这里打工的都是附近的搬迁户,不仅离家近,而且工资按天结算,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我们在会泽县五星基地的种植已实现本土化技术改良,鲜切花的挂果期稳定在4-5个月,鲜切花和盆栽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销售,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现在,就等着鱼洞种植基地挂果了!”
“花样”产业背后的转型逻辑
在鱼洞社区,村民们传统的种植产业是蔬菜。社区监委会主任胡贵林算了一笔经济账:传统的玉米及蔬菜种植,亩均年收益不足2000元,而玫瑰和北美冬青的亩产值分别可达1.5万元和3万元。
更难得的是,两个项目形成互补——玫瑰花期集中在春夏,北美冬青的产销旺季则在秋冬,村民可实现全年不间断务工。

阳光下,百亩花田镀上了金边。依托花卉产业开发农旅融合项目,打造“春夏赏玫瑰、秋冬品红果”的乡村旅游线路,鱼洞社区的故事印证着:找准方向、因地制宜,让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乡村振兴便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花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