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5月10日电 (黄兴鸿)“科技向善,共建数字备灾救灾新生态”行业交流会9日在云南昆明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携手多家共建伙伴,让数字关爱模式已落地11个省市,共惠及2.41万人。
数字关爱模式起源于2023年底甘肃积石山地震。彼时,为精准服务灾区中的孕妇及宝宝,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孵化了“宝宝券”,联合在地政府、商家等,将捐赠资金以数字券的形式,利用微信中的数字关爱平台小程序,发放给受灾民众,支持刷掌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让其自主选择所需物资。
此后,数字关爱模式被用到河北水灾救援、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后重建等。数字关爱平台实现“领券—核销—追溯”全流程解决方案,确保资金安全、透明使用。
截至目前,数字关爱模式在云南、广东、北京等11个省市落地,联动一线社会组织上百家,联合包括京东、菜鸟、在地商业组织等近150个商家,项目涉及助老、助幼、助医、助困等多个领域,共惠及2.41万人。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省慈善总会会长王树芬在交流会致辞中表示,当现代慈善插上数字化翅膀,将重塑全新的公益慈善生态。推动数字科技与应急备灾相结合,实现应急备灾数字化,能够更加有力地提升慈善力量参与应急救灾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创始院长王振耀表示,数字救灾模式,是民生事业的重大发明,让数字技术与政府、社会、经济与受灾民众深度对接,让救灾资金发放方式有了重大变革,让受灾民众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
会上,发布“2025数字备灾救灾支持体系”,支持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各类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形成救灾合力,共建多元、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备灾救灾新生态。让传统的单项资金资助,进化到开放生态支持,为困境人群连接更多元、更可持续的资源。符合条件的一线社会组织,可以申请加入系统并获得支持。此外,推出数字关爱平台AI知识库,为公益机构策划项目提高效率,降低设计项目门槛,释放精力连接资源,服务受助人;对于受助人,可以快速咨询AI小助手,让求助触手可及。
交流会上,云南省慈善总会、陕西省慈善总会、广东清远英德市亮石志愿者协会等机构分享了数字关爱模式在地实践情况;嘉宾围绕“创新驱动,引导慈善资源精准服务灾区”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当日的交流会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云南省慈善总会主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