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共下“一盘棋” 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来源:昆明日报 编辑:刘丽慧 2025年05月07日 14:18

  群山之上,位于西山区团结街道与富民县永定街道交界处的华润电力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从引进落地到并网发电用时不到一年;园区之中,东川区与寻甸县合作共建的天生桥产业园区特色产业正加快培育,一批企业正加速成长;滇池之畔,滇池度假区与西山区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滇池旅游黄金岸线……

  项目建设、园区开发跑出“加速度”的背后,是昆明推动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自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1+2+N”机制以来,昆明统筹产业布局、要素保障、招商引资三个“一盘棋”,用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个个重点项目,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共下“一盘棋”、共谋大发展,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在市域范围内累计推动10个跨区域协作项目,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有力促进县(市)区由竞争走向竞合,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整合要素资源实现共赢发展

  云南新龙矿物质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龙公司”)是世界500强新希望集团的成员企业,成立于2002年,是富民县一家老牌化工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大幅增长。

  一方面,工厂满产情况下,一年需要的磷矿资源接近100万吨,采购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公司在禄劝县的磷矿矿权盘活推进缓慢,没有完全整合矿山开采与化工生产环节,企业发展面临双重困难。

  转机出现在2022年5月。昆明出台《关于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经昆明市与新希望集团积极沟通对接,决定将涉及禄劝县转龙磷矿与富民县新龙公司的“磷矿开发利用与深加工项目”列入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加以推动。7月,禄劝县、富民县及新龙公司签订项目跨区域合作协议,计划在禄劝县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在富民县进行生产加工,对项目的自然资源开发、税收和产值分享进行约定,有效解决县域间自然资源条件与生产加工条件不匹配的难题,切实将分属两个县的上下游产业统筹结合、协同布局。这也成为全市首个跨区域产业协作示范项目。

  “两年多来,随着相关项目落地,逐步形成了‘磷矿+磷化’矿化一体的发展格局。”新龙公司总经理杨振浩介绍,禄劝县转龙磷矿项目预计5月正式开工建设,同时新龙公司也实现了产能提质增效,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6%。

  在华润电力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现场,连片的光伏阵列排满山头。该项目装机规模10万千瓦,总投资4.7亿元。在建设过程中,因西山区光伏阵列用地受限,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市级相关部门协调下,西山区与富民县进行深入对接洽谈,采取跨区域协作方式,在富民县就近梳理出适宜光伏阵列实施的部分土地,由两县区共同服务项目。2023年12月,三方签订项目合作备忘录和跨区域合作协议,有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目前,项目已实现投产并网。

  “跨区域产业协作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项目按规划全容量落地,避免因容量不够导致投资回报率降低的问题,保障了企业收益,也坚定了我们在昆明投资发展的信心。”华润新能源(昆明西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玉说。在上述项目基础上,2024年5月,宜良县、阳宗海与华润新能源(宜良)有限公司签订匡远林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项目装机规模10万千瓦,总投资约4.5亿元,目前已有5万千瓦实现投产。

  园区共建增强区域发展动能

  2009年,东川区在寻甸县选址建设产业园区,开始了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的实践。多年来,园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撑政策和工作机制,在要素保障等方面累积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园区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双方在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要求。2022年5月昆明出台《关于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后,东川区和寻甸县抓住机遇,进一步整合两地资源,于当年10月签订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协议,明确将园区3.02平方公里用地分别对应纳入东川区和寻甸县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予以保障,同时明确园区土地手续办理流程、交易价格、利益分配比例、沟通协调机制等事宜,合力推动园区做大做强。

  在工作实践中,两县区深化“四定”合作机制,通过定权责、群策群力同心共建,定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用,定分成、共商共管利益共享,定机制、遗留问题同题共答,建立“信息互通、问题共商、责任共担”的协作机制,形成联动合力,在土地保障上主动作为、企业融资上积极协调、项目环评上精准帮扶、项目建设上确保合规、基础设施上加大保障,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天生桥产业园区第一批入驻企业,在园区建设的云南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项目有5条处理线,年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120万台,拥有“回收—拆解—资源化利用”的完整链条。但由于园区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导致规划、用地等审批手续未能正常办理,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因跨区域土地审批流程复杂,100亩用地长期存在产权模糊问题,成为公司发展过程中的痛点。”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环境科经理朱凯丽说。

  得益于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的实施,企业顺利取得不动产权证,不仅破解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坚定了企业在园区深耕发展、扩大生产的信心。

  这只是园区在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精准服务破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天生桥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重点是以“城市矿产”为主的循环经济,配套发展建材、轻工、机电装备制造等产业。截至目前,园区引进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3.42亿元,同比增长18.8%。

  释放“1+1>2”协同效应

  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在推动落实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过程中,昆明着力实施三个“一盘棋”。

  产业布局“一盘棋”,在全市层面明确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构建“合而不同、错位联动、全面统筹”的产业发展格局。要素保障“一盘棋”,在市级层面统筹调配各类资源,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优势互补,共同保障项目高效落地。招商引资“一盘棋”,在全市层面构建全面统筹、高效联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优势产业功能区聚集,有效避免招商引资“内卷”和区域同质化竞争。

  为推动机制更好落实,在市级层面还统筹构建了利益共享、统计核算、督促考核三项保障机制,将跨区域协作项目涉及的税收、投资、产值、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进行分享,合力构建差异发展、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协作新格局。

  精准发力,成效明显。在推动错位发展、“一盘棋”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安宁市与昆明高新区促进云铜股份有限公司跨区域流转,破解企业发展与安全环保、城市规划的冲突;禄劝县和富民县协同保障新希望集团磷矿开发利用与深加工项目跨区域落地;东川区与寻甸县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解决园区历史遗留问题和维护落地企业权益。在破解供需错配、“一盘棋”保障要素需求方面,西山区与富民县签订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宜良县与阳宗海签订匡远林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实现了跨县区协同保障光伏项目用地的有益尝试;滇池度假区与西山区签订协议共建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形成招商引资共谋、项目建设共推、责任机制共担、成果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在优化营商环境、“一盘棋”推动招商引资方面,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将办公地点从西山区迁至云南滇中新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将办公地点从昆明经开区迁至西山区,共同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不断深化与实践,实现了区域间从“内卷”式竞争向“共赢”式合作转变,推动了产业从分散式布局转向特色集中式布局,有效释放了“1+1>2”的协同效应,切实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区域发展活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