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4月30日电 (王思琪)初见李春宏,很难想象这个洋溢着青春朝气、仿若大学生的年轻人,竟是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的技术尖兵。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这个技术攻坚的主战场,李春宏作为核心骨干带领团队先后突破设备底层数据采集等12项关键技术瓶颈。这位年轻的“技术流”已培养了3名青工,他主导研发的“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运用后使车间设备的运行效率大幅提高。
李春宏的办公桌上,10多本密密麻麻的笔记,记载着他连续368个日夜跟踪设备运行数据的执着与坚守;手机中,百余条故障案例视频,见证了他为破解技术难题倾注的无数心血。他以青春的韧劲与钻研精神,在技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
“参数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设备跳动的脉搏。”每次带新徒弟,李春宏都会将这句话作为第一句叮嘱。这不仅是他对技术工作的深刻理解,更是他传承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他深知,只有真正读懂设备的“语言”,才能让技术发挥出最大效能。
2021年,车间打响了数字化转型攻坚战,面对国外厂家“至少半年”的技术预判,在车间的组织下,李春宏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突击队接下了攻关任务。外文的专业名词看不懂,就用手机翻译软件逐条解析指令,仅用63天他们就完成系统消化,更创新优化算法使效率提升5%。
下班后的李春宏有个特殊习惯——在废旧零件堆里“淘金”。他用报废的PLC控制器和伺服电机组装成教学模型,开发出“故障模拟沙盘”。
连资深技师杨平都感慨:“他拆解的不仅是设备,更是技术壁垒。”
当徒弟询问工作秘籍时,李春宏总是说:“保持‘新手心态’很重要。”而这句朴实话语的背后,是他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研读技术资料的坚持,是连续8小时调试程序的专注,是将复杂电路图手绘成200余张思维导图的不懈追求。
正如李春宏在工作日志扉页所写下的:“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正是新时代青年拼搏奋斗、勇担使命的真实写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