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4月28日电 (张苏璐 李素芸)“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小黄车”(AGV小车)滤棒转运升级完成!”改造团队成员们的声声欢呼,道出了车间多年来的转运难题得以解决的畅快,也拉开了生产效率提升的新篇章。
在滤棒成型车间,“小黄车”就像不知疲倦的“自动驾驶快递员”,日夜穿梭于车间之中,肩负着将B区生产的复合滤棒运送到A区进行发射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复合滤棒需求量年增幅均在20%以上,小黄车开始“力不从心”。在生产任务紧张、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增量滤棒的转运仍需要通过作业长临时组织生产人员进行人工拉运,这一状况成为了作业长心中的“愁云”,也成了生产人员畏惧的“难题”。

有人说把“小黄车”的速度提起来不就行了吗?杨波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迅速否定了这一方案。他深知,每支滤棒重量极轻,一旦提速,滤棒极易在运输过程中“抖”乱,甚至会导致整盘滤棒倒盘。目前的“小黄车”速度,已是多次探索、改进后的最佳速度。不过,这一思路也为他打开了新的突破口,最终通过两招实现了全流程的提速增效,堪称一场运输效率的“逆袭之战”。
第一招:“7”变“1”,出库扫码提效70%
过去,“小黄车”每次运载7盘滤棒,在B区出库站台接受任务前,站台需要对每盘滤棒逐一进行扫码验证,这一过程共需35秒,而每辆“小黄车”更是要在此等待25秒,导致“车”等“任务”的时间浪费现象频发。

为什么要逐盘进行扫码?杨波咨询站台制造厂家工程师得知,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滤棒错牌。然而B区只生产同一品牌细支复合滤棒,根本不可能出现错牌情况,杨波决定改变站台逐盘扫码的设计,消除此处等待浪费。
说干就干,杨波带领团队对站台进行“沉浸式”全面深入研究,列出详细的改造计划。通过两个多月攻关,他们把站台的机械零件、电脑程序、感应器和扫码设备等9个关键部位都做了升级。把原来需要逐盘扫码直接简化升级为7盘才用扫一次,保障站台与“小黄车”间的“对话”更加流畅,使每次出库扫码时间由原来的35秒缩短为10秒,实现了从“车”等“任务”到“任务”等“车”的转变。
第二招:不停车转弯,“小黄车”转弯效率提升59%
“小黄车”在A、B区之间运行,来回共经过20个直角弯道,采用先停车、原地转弯、再前进的方式完成转弯,每次转弯需要8.5秒时间。来回全程转弯耗时170秒,占“小黄车”每次总运行时长的15%。
直角弯道太多、转弯耗时太长!对此,杨波和车间信息化小组的同事们通过“头脑风暴”,重新设计“小黄车”转弯程序,反复试车验证,改造调整车轮、刹车等零部件,最终实现不停车弧形转弯的工作模式,彻底改变“小黄车”转弯“磨蹭”习惯。改造后小车每次转弯只需3.5秒,来回全程转弯耗时70秒,使转弯效率提升59%。
“两招打出‘小黄车’新运力:每小时200盘、同比增加三成多,不仅保障了增量滤棒转运需求、降低了生产班劳动强度,还为未来赢得了一定空间”,杨波略带自豪地说道。
“为未来赢得了一定空间”,这不仅仅是每小时运转10盘滤棒的增量空间,更重要的是滤棒成型车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方法和人才成长空间。这场“小黄车”的升级之战,是昆明卷烟厂在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也必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