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烟技员“李科长”:转龙烟区的半生守望
来源:中新网云南  2025年03月20日 21:43

  中新网云南新闻3月20日电 在滇中红土与金沙江褶皱交汇处,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转龙镇的烟田年复一年翻涌着绿浪。当第一缕晨光掠过轿子雪山,53岁的“李科长”已踩着露水走进烟田,工装口袋里永远揣着两副眼镜——一副看报表的老花镜,一副盯害虫的放大镜。

  烟田里的守望者:大地书页上的三十年批注

  1994年秋,禄劝农校里23岁的李科长攥着烟草栽培专业证书,坐着拖拉机颠簸四小时进入转龙镇。彼时的烟田还响彻牛铃声,测亩仪尚未取代皮尺丈量,烟农们用报纸卷着合同按红手印……岁月如梭,他的足迹深嵌在每一寸红土,从此在烟田里写下人生的注脚。

  当烟叶生产数字化浪潮出现,传统农业不得不面临转型。在转龙诸多烟技员中,这个“老烟技”率先戴上老花镜,啃起“香叶智农”电子合同签订系统:2023年推行合同网签时,他走遍全镇15个自然村,手把手教烟农如何使用“一部手机种好烟”。

图为李科长正在田间放置蚜茧蜂。马子钧 摄

  随着烟叶绿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转龙镇则邑村委会新村村小组“四虫一剂”生防技术推广现场,人们总能看到李科长举着放大镜观察蚜茧蜂的专注神情。30年来,他见证着烟田从牛耕人作到智慧绿色农业的蝶变,却始终保持着俯身触摸烟叶的习惯。

  仓库里的耕耘者:时光荏苒中的安全密码

  在烟叶仓库,他尽责职守,白天在仓库里来回检查,生怕有一筐烟堆错位置,晚上拿着计算器,统计着一天的入库与出库数据。

图为李科长正在统计收购数据。马子钧 摄

  有一年收烟期间,李科长送儿子去浙江读大学。在离开的短短3天时间里,放心不下工作的他,叮嘱的电话从未断过。

  安全绳在他这里被系成了“中国结”。每当装卸工人要跨过警戒线,进行装卸作业,总能听见他蹩脚的转龙普通话:“老哥,安全带要像缝烟包那样扎牢靠。”30年收购经验,他记的台账堆起来有两人高,却始终保持零差错。

  名号间的薪火相传:名与实的辩证法

  这天,老李带着徒弟小马走在覆满地膜的山坡上。“你看这闪闪的烟墒像不像不尽的银线?每一道光泽都藏着烟农的智慧和汗水。”他忽然驻足,“我名字里带着‘科长’,可真正的课题却长在大地。‘李科长’不过是个称呼,真正的分量在于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坚守。”

图为李科长正在给农户宣讲烤烟生产政策。马子钧 摄

  在转龙镇2025年的烤烟生产户产会上,李科长掏出珍藏的三代工作证:从手写油印到磁卡芯片,每一张都代表着坚守。“当年我师傅说,名字是爹妈给的,本事是自己长的。”现在他把这句话传给新人,“要当得了‘科长’——心里揣着烟区发展的蓝图;更要做得好‘科常’——手头握着每个烟包的重量。”老李的政策解读依旧精彩。

图为李科长的“责任田”。马子钧 摄

  岁月如烟,李科长的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正如那一片片烟叶,历经风霜却依旧坚韧。

  后记:在烤烟醇香里,有人看见金叶流转的经济脉络,有人读懂土地深情的时代叙事。而李科长的故事,恰似烟株正腰位置上那片厚实的叶——既托举着产业发展的晨光,又深吻着农耕文明的根系。(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