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重走滇越铁路“拾光”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艳 2025年03月15日 22:21

  中新网红河3月15日电 题:重走滇越铁路“拾光”

  作者 缪超 时文枝 王艳

  15天,464公里!

  2015年,在滇越铁路完工105年之际,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组织“从历史走向未来——徒步滇越铁路”大型采访活动,30余名记者编辑沿着铁轨从昆明一路向南穿过云南的山、坝子、河谷到达边境小城河口,以笔为尺丈量这条“活着的工业遗产”的每一颗铆钉、每一条枕木。

图为2015年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组织“从历史走向未来——徒步滇越铁路”大型采访活动,全体人员出发前合照。
图为2015年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组织“从历史走向未来——徒步滇越铁路”大型采访活动,全体人员出发前合照。

图为2025年3月15日,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组织“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徒步活动,全体人员合照。
图为2025年3月15日,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组织“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徒步活动,全体人员合照。

  十年后,当“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的旗帜扬起,这条跨越世纪的米轨铁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叩击新时代的回音壁。在滇越铁路开通115周年之际,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再次启程,用脚步丈量米轨上印证的过去与当下。

  穿越时光

  “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是民间流传的“云南十八怪”中的两怪。追根溯源,均出自至今已运行115年的滇越铁路。

图为2015年3月21日,滇越铁路昆明至宜良段,群山中徒步人员经历了连续18个隧道,最长的有1公里,队员必须打头灯来照明。
图为2015年3月21日,滇越铁路昆明至宜良段,群山中徒步人员经历了连续18个隧道,最长的有1公里,队员必须打头灯来照明。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走过隧道。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走过隧道。

图为2015年3月21日,滇越铁路昆明至宜良段,群山中铁路穿越了连续18个隧道,最长的有1公里,东风火车头正准备进入隧道,它的最高时速只有不到每小时30公里。
图为2015年3月21日,滇越铁路昆明至宜良段,群山中铁路穿越了连续18个隧道,最长的有1公里,东风火车头正准备进入隧道,它的最高时速只有不到每小时30公里。

  在云南这片神奇的高原红土地上,滇越铁路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见证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更成为理解中国西南历史和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便是我们不断走近它的重要原因。

  “再次踏上这条铁路,脚底传来莫名痛感,大抵是十年前留下的疼痛记忆。”十年前,我们徒步滇越铁路可谓做足准备,提前一个月开展慢走训练,但徒步第一天有人便脚底起泡,启程的路并不平坦。

图为2015年3月22日,滇越铁路宜良段,1931年字样的铁轨清晰可见。
图为2015年3月22日,滇越铁路宜良段,1931年字样的铁轨清晰可见。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穿越滇越铁路。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穿越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的启程,亦不平坦,同样“疼痛”。这条米轨铁路在穿越无数的高山河谷后,于1910年全线通车。据《云南铁路》记载,在修筑滇越铁路的过程中,约1.2万名劳工献出生命。

图为2015年3月23日,滇越铁路宜良至华宁段,青草从百年铁轨中发芽成长。
图为2015年3月23日,滇越铁路宜良至华宁段,青草从百年铁轨中发芽成长。

图为2015年3月29日,滇越铁路芷村火车站还保留着法式建筑。
图为2015年3月29日,滇越铁路芷村火车站还保留着法式建筑。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上合影。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上合影。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人字桥附近合影。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人字桥附近合影。

  十年前,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在滇越铁路边发现,有人用自种的葡萄酿酒,耄耋老人端着一杯苦咖啡,菜市场与国际接轨以公斤计量……沿着铁路,探访云南第一个水电站、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家外国银行、第一间酒吧……这条铁路让深隐地球褶皱的云南产生巨变。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孙中山的河口起义,才有了万民支持的护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星星之火,最早也是播撒在滇越铁路线上。抗日战争中,滇越铁路成为反法西斯的铁路国际运输线,大批工厂、学校、机关从香港经越南通过铁路迁往云、贵、川。

  15天,464公里,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滇越铁路,还留下了《滇越铁路111年米轨仍在服役》《探访滇越铁路最后的米轨火车:难说再见的旧时光》《揭秘滇越铁路拉来的“滇菜魁首”》《百年滇越铁路“铸就”的村庄》《滇越铁路旁的“洋人坟”:法式陵园的百年孤独》等近百件新闻作品,从不同角度去阐释滇越铁路的历史烙印,对沿途风光、民俗、历史、文化、现状等进行记录和挖掘。

图为《南华早报》报道
图为《南华早报》报道

图为《光明日报》报道
图为《光明日报》报道

图为《中国青年报》报道
图为《中国青年报》报道

  一篇篇有温度的稿件在这条铁轨上向前延伸,《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华早报》等媒体拿出一个个整版刊载这次徒步报道活动,国内数十家网站每天都在关注,省内多家媒体积极跟进,掀起一股“滇越铁路”热。

  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福永曾评价,中新社对滇越铁路的报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感受这条百年铁路的途径,也为滇越铁路的历史研究贡献了宝贵资料。

  见证巨变

  历史有如一条时间的长河,急流后归于平静,平静中又孕育新的激荡。

图为2015年4月3日,滇越铁路唯一的国际线路列车停靠站——河口山腰站,工作人员检查中越国际联运的火车,右边的绿色车头是中国向越南出口的。
图为2015年4月3日,滇越铁路唯一的国际线路列车停靠站——河口山腰站,工作人员检查中越国际联运的火车,右边的绿色车头是中国向越南出口的。

图为2025年3月15日,一行人沿着滇越铁路徒步。
图为2025年3月15日,一行人沿着滇越铁路徒步。

  十年前,当我们从昆明火车北站踏上滇越铁路,与一列米轨小火车相遇。哐当!哐当!它载着寥寥乘客穿过城区和市郊,驶向23公里之外的王家营车站,那已是滇越铁路上仅存的客运,是中国运行着的最古老的米轨客运。

  今天,我们再次踏上滇越铁路,它“苍老”许多。曾在昆明城市中穿行的米轨小火车早已停运,整条铁路仅留下河口至开远的货运小火车,每天以时速20公里缓慢地来回一趟。

图为一列满载硫磺矿石的中越米轨铁路国际联运列车跨越中越铁路大桥。资料图
图为一列满载硫磺矿石的中越米轨铁路国际联运列车跨越中越铁路大桥。资料图

  货运小火车并不是百年铁路最后的倔强,而是它新的使命。这趟小火车有一个超乎想象的名字——中越米轨铁路中亚班列。

  2017年开行由中国开远至越南海防港的米轨铁路中亚班列,构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低碳、大运量、全天候的国际运输通道。化肥、鱼粉、黄磷、铁矿石等物资在中国与越南等东南亚各国间高效流转。历经百年,滇越铁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融入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和中国其他省份一样,希望通过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给山川解开束缚。

图为一列中越米轨铁路中亚班列缓缓驶进中国山腰站。资料图
图为一列中越米轨铁路中亚班列缓缓驶进中国山腰站。资料图

  2015年,云南开启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过去十年,云南人埋头苦干,先后实施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铁路“建网提速”、民航“强基拓线”、水运“提级延伸”等重点工程。

  截至2024年底,云南铁路运营总里程达522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1212公里;公路总里程达3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757公里,位居中国第二;现有运输机场15个,数量位居中国第四,基本实现至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要经济旅游城市“点对点”联通。如今,“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

图为昆明南站工作人员检查动车。资料图
图为昆明南站工作人员检查动车。资料图

  在红河州蒙自市城郊,有一处特殊交汇点,滇越米轨铁路、昆河普速铁路、弥蒙高铁在此以桥梁方式交汇,形成一个奇特的“铁三角”。似乎是一位老骥伏枥的“老人”、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和一位活力四射的“青年”在此相聚,它们共同携手繁荣滇越国际通道,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互联互通。去年,中越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两国抓紧推进中国河口至越南老街标轨铁路连接线工作,这一国际通道势必将更为通畅高效。

  河川纵横、山高谷深、地貌复杂,人口、资源、产业分布极不均衡,特殊的省情决定了云南必须建设一个强大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此,云南人还将为之奋斗。

图为2025年3月15日,横亘在山脉间的滇越铁路人字桥。
图为2025年3月15日,横亘在山脉间的滇越铁路人字桥。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人字桥举行“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徒步活动启动仪式。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人字桥举行“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徒步活动启动仪式。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人字桥举行“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徒步活动启动仪式。
图为2025年3月15日,徒步人员在滇越铁路人字桥举行“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徒步活动启动仪式。

图为2025年3月15日,中新社云南分社老中青三代在滇越铁路人字桥合影留念。
图为2025年3月15日,中新社云南分社老中青三代在滇越铁路人字桥合影留念。

  今天,我们在滇越铁路人字桥启动“拾光隧道 赓续荣耀”调研采访活动。站在桥下,南溪河清澈的河水静静流淌。在高天流云映衬下,仰望与埃菲尔铁塔同一时代的人字桥,让人目眩神迷。从水面到人字桥高差只有一百多米,但从水边沿着陡峭的山坡登上一侧山腰的隧洞,却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踏上跨度六十七米、被世界桥梁史称作无与伦比的杰出与天才之作的人字桥,感慨万千。

  怎样让一座山与另一座山接轨?答案是“人”。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