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3月12日电(汪香苡)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2025年数字应用需求评审会上,当十一项数字化需求顺利通过评审时,信息科潘欢工装口袋里那本磨得发旧的笔记本正悄然“翻页”——泛黄的滤棒圆周误差记录页与智能生产管理系统架构草图在纸页摩挲中,展开了一场跨越十年的时空对话。
“误差猎手”的精准狙击
“车间物耗数据为什么总在月末‘打架’”“质量追溯能否一键查询烟丝到成品形成的全过程”……数字化小组例会上,潘欢的追问让会议室温度骤升。这位以纯手工检验将滤棒圆周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的“较真姐”,正用数字化思维解构生产难题。
2014年,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潘欢第一次走进车间,面对轰鸣的滤棒成型机,这个文静姑娘有不服输的韧劲。为了拿下这陌生庞大的机器,她每天写工作总结,复盘操作经验,衣兜里揣着写满设备参数的笔记本,甚至把量烟盘带回家反复校准。

笔记本里的“时空折叠术”?
潘欢的解决方案总带着某种“车间基因”。在构建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块时,她抽出笔记本里夹着的《滤棒圆周控制TIPS》——那些泛黄的设备参数记录,竟与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产生了奇妙共振。
“十年前我还在犯愁‘为什么不能更准’,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根据不同的规格、辅料和加工参数,自动调节圆周控制范围。”
当年滤棒机前的倔强少女与此刻的数字化探路人,在纸页间完成身份重叠。

技改战场背后的“跨界算法”?
红烟易地技改智能物耗管理模块功能与生产投产同步上线运行,恰是潘欢十年“破壁”的注脚。
当她把MES系统攻坚战时梳理的几十条业务逻辑,转化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底层代码;当多年前在帆布包里塞满的专业书籍,演变成指导车间定位数字化转型的指南,那个曾被质疑“能坚持多久”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正用一项项数字化应用重构规则。
有老师傅盯着大屏上的“全过程数字孪生”感叹:“这丫头把当年追着机器较真的劲儿,写进系统里了。”

在车间需求调研现场,潘欢又拿出工装口袋里的笔记本,露出新墨迹:“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此刻工厂指挥中心大屏蓝光流淌,映照着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那一朵奔腾不息的浪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