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3月5日电(沈仕才)每天一上班,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滤棒成型车间的年轻职工李顺然就要先去查看27号设备的参数。“数”不相瞒,即使黑箱封锁技术也对她失效。
前几年,在车间数字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下,她参与车间集控系统的开发,实现了车间生产管理的移动化与可视化,解决了传统纸质记录效率低、信息滞后的问题,成为车间数字化建设“女将”。
“车间设备种类多,数据来源广泛且格式多样,进口设备底层数据被黑箱技术封锁,数字化转型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只能自主探索。”李顺然总结车间数字化建设遇到的困难。
为获取众多设备“铁军”生产数据,她身兼设备操作工、高架库中控工角色。
她始终锚定一个方向:从一线需求出发,通过技术落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不让数字化转型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解决设备智能控制难题、实现产品质量实时监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提质增效的核心驱动力。

遇到难点时,她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坚持“问题拆解——最小可行方案验证——规模化拓展”的路径。在遇到新的需求时,她就花费时间和精力不断尝试,直到找到一条相应的解法。
雄关漫道,中流击水。2024年,数字化竞赛一个月未好好休息的她,回到车间后立即主动投入到代码编写工作中。在智慧加持下,进口设备的更多黑箱多维数据被陆续识别解析出来,在集控系统屏幕上开起了“滤棒剔除”“生产数据”“质量看板”“智能排产”等新型“数字商店”,为生产“站岗放哨”,一步步向智能制造迈进。
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数字化转型的单向满足。基于车间员工对系统的易用性要求较高,她始终坚持迁就原则,在功能完备性与操作简洁性间取舍,让老中青用系统时能够一看就懂,一用就会。紧扣移动化管理需求,她独创车间生产统计系统并上线到“数字昆烟平台”,让车间人员有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生产信息,起到“航行灯”作用。

李顺然介绍说,现在,车间在实现滤棒成型设备、产品存储高架库、滤棒输送设备作业高度协同联动的同时,还拥有各设备底层数据采集的绝对自主权,具备根据需求随心所欲开发各种功能模块的能力。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李顺然如是规划着未来:“一是在系统上扩展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功能。二是利用低代码平台,引导更多员工加入到车间数字化转型工作中,自主开发更多实用工具,打造更多的智能制造场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