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春天的芭蕾|碧水作弦,生态长歌响彻西南边陲
来源:云南新闻网 编辑:刘丽慧 2025年03月04日 12:31

  【编着按】十年奋进,春潮激荡;云岭大地,舞步铿锵。当春风再度拂过横断山脉,这片红土高原正以蝶变的惊艳姿态,向世界跳出一曲扣人心弦的“春天芭蕾”。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云南新闻网推出“春天的芭蕾”系列融媒体报道,带您走进这场永不停歇的春天交响,聆听云岭大地拔节生长的声音。

北纬21°至29°之间的黄金地带

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织的褶皱里

云南牢记殷殷嘱托

紧紧围绕

“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

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立体史诗

当"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在九大高原湖泊打响

当绿色产业持续释放新动能

云南正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密码

谱写着新时代的“美丽中国”云南篇章

迪庆纳帕海的黑鹳群。彭建生 摄
迪庆纳帕海的黑鹳群。彭建生 摄

蓝天保卫战:守护“高原蓝”的云南方案

云南以“云”为名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生态环境良好的标识

也是云南人民的期盼和向往

  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云南对空气质量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整治工作。包括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排查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等。云南连续5年开展生产和销售的新车(机)环保一致性核查,2024年共核查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合计244辆(台),排查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重点企业3000余家、问题整改率达90%以上,完成15家焦化企业化产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全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完成率圆满完成国家考核目标……

图为普洱茶城滴翠。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王承吉 摄
图为普洱茶城滴翠。普洱市委宣传部供图 王承吉 摄
高黎贡山神田。张有林 摄
高黎贡山神田。张有林 摄

  经过各方努力,目前,云南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多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长期保持高位,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十年超过98%,2014年更是达到99.1%,位居全国前列;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值为20.5微克/立方米,未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7%,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

碧水攻坚战:重塑“高原明珠”生态底色

云南以水为脉

湖泊清澈、河流蜿蜒是生态保护的见证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为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云南实施了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行动,包括退耕还湖、生态搬迁、污染源控制等。例如,昆明采取“退、减、调、治、管”等措施,启用“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程等,滇池已连续七年全湖保持Ⅳ类水质,水生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至303种,曾一度消失的滇池金线鲃、银白鱼等特有土著鱼种再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红嘴鸥不远万里飞抵水清岸绿的滇池湿地公园闲适“漫步”;“十三五”以来,大理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亿元,将洱海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治理颇见成效。2018年以来,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消失多年后开始大面积出现,成为洱海夏秋之际一道亮丽风景。

2024年12月30日,游客在昆明滇池边与红嘴鸥互动。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2024年12月30日,游客在昆明滇池边与红嘴鸥互动。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图为洱海湖面上绽放的野生海菜花。大理州政府新闻办公室供图
图为洱海湖面上绽放的野生海菜花。大理州政府新闻办公室供图

  不止滇池、洱海,十年来,云南锚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目标,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目前,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云南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均为Ⅱ类及以上,实现了“一江清水出云南”。

净土持久战: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云南以土为基

山川沃野、万物共生是生命的摇篮

也是生态文明的根基        

  为打好净土保卫战,云南打响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安全“双线战役”。一方面,云南省仅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荒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有全国48.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56.27%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86种,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亚洲象、华盖木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约500公里的绿色长龙哀牢山,是以云豹、绿孔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奇幻世界高黎贡山,怒江金丝猴、大树杜鹃、贡山厚朴等珍稀动植物繁衍生息……云南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繁衍生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云岭大地上徐徐铺展。

2025年2月13日,热闹的斗南花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2025年2月13日,热闹的斗南花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亚洲象。左凌仁 摄
亚洲象。左凌仁 摄

  另一方面,全省全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以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守护好云岭大地的良田沃土。201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383.1亿元,到2024年预计增加至6900亿元,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成效明显。2024年,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2.7万亿元,茶叶、鲜切花、中药材、核桃、咖啡、坚果、烟草、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鲜切花产量世界人均2枝以上,坚果和咖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9%和98%。

绿能升级战:激活绿美经济新引擎

云南以“绿”为魂

阳光如瀑,江河奔涌是清洁能源的天然宝库

更是绿色经济崛起的战略底气

  放眼云岭,“风光”正好,绿能澎湃。近年来,云南省以标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在全国率先发布《电力交易用户绿色用电溯源方法》,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追溯用电企业电力来源,累计溯源绿色电量2645亿千瓦时,进一步促进了绿色电力供应和消费。

图为白鹤滩水电站。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图为白鹤滩水电站。中新网记者 李嘉娴 摄

  云南是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截至2024年底,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超过1.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3亿千瓦,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水电装机增至8360.36万千瓦,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位;绿色能源装机占比、绿色发电量占比、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煤炭产能有序释放,电厂存煤和水电蓄能均处于历史高位,进一步夯实能源基础保障能力。在需求承压的情况下,全省原油加工1156万吨,创历史新高,天然气消费同比增长8.6%。2024年,全省绿电交易电量累计16亿千瓦时,是2023年的120余倍,累计核发绿证7.4亿张。

图为丘北县高原山地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风力发电机组正在运转。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摄
图为丘北县高原山地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风力发电机组正在运转。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摄

  此外,云南氢能、储能等多点突破,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工业“新三样”成长为千亿级产业,“云南制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绿电+先进制造业”新优势逐步放大。2024年,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12%和18%……

图为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内展示的铝制品。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摄
图为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内展示的铝制品。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摄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

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东方智慧

云南正用生态优先的“绿色算法”

重新定义发展的优先级

AI带你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云南实践

⬇️⬇️⬇️





  (云南新闻网综合自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发布、云岭先锋、云南日报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